传统金融机构“抢滩”稳定币:一场关乎金融未来的无声革命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2025年8月,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实施,传统金融机构加速布局稳定币业务。众安银行上线稳定币交易,44家机构竞逐牌照,发钞行与科技巨头展开角逐。监管框架推动稳定币从“加密边缘”走向“金融主流”,这场变革不仅重塑支付体系,更可能重构全球货币竞争格局。传统金融机构的入场,究竟是数字金融的里程碑,还是风险暗涌的转折点?

热点概况:稳定币从“加密配角”到“金融主流”的8月转折

2025年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这项被业界称为“数字资产领域里程碑”的法规,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必须持有100%法定货币或高流动性资产储备,并接受季度第三方审计。条例落地首周,市场即现剧烈变动:众安银行成为香港首家支持零售用户交易稳定币的数字银行,用户可通过APP直接购买USDC、JD-HKD等合规稳定币,并用于电商支付;与此同时,44家金融机构(包括招银国际、汇丰、中银香港等)完成证券交易牌照升级,竞逐稳定币发行资质;京东、蚂蚁集团等科技巨头通过“沙盒”测试加速入场,与发钞行展开正面竞争。

这场变革的背景是稳定币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稳定币总供应量突破2500亿美元,月度结算量增长43%,持有地址超1.2亿个。USDT依然是市场主导者,但USDC、PYUSD等合规稳定币正通过集成Solana网络、推出持币奖励计划等方式快速崛起。更值得关注的是,稳定币正从加密货币交易媒介向主流支付工具转型——在香港,用户可用稳定币支付电商订单;在非洲,Yellow Card等公司通过稳定币实现即时跨境支付,服务超10亿未被传统银行覆盖的人群。

“稳定币不再是加密圈的自嗨,而是传统金融的必争之地。”一位参与条例制定的监管人士直言。这场变革的推动力,既有监管框架的明确(如美国《GENIUS法案》、欧盟MiCA法规),也有技术效率的碾压(区块链结算速度较SWIFT提升90%),更有市场需求的倒逼(全球稳定币用户达1.7亿至2.3亿)。而传统金融机构的入场,正将这场“数字金融实验”推向决定性的阶段。

态度观点:传统金融机构入场,是颠覆还是救赎?

1. 发钞行“抢跑”:金融权力的代际转移

香港三大发钞行(中银香港、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的动向,暴露了传统金融巨头对稳定币的野心。以渣打银行为例,其联合安拟集团、香港电讯组成的联盟,通过“银行基建+Web3生态+支付网络”的协同模式申请牌照,试图在法币储备管理、跨境清算网络上建立壁垒。这种策略的底层逻辑清晰:稳定币的本质是“链上法币”,而发钞行恰好掌握法币发行权。

“这不是简单的业务拓展,而是金融权力的代际转移。”一位前央行官员指出。传统发钞行通过稳定币,可将法币发行权延伸至区块链领域,巩固其在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例如,摩根大通的JPM Coin已在企业支付系统中广泛应用,显示稳定币对传统金融服务的优化潜力。而发钞行的参与,更可能推动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形成互补,重塑全球支付网络。

但风险同样存在。发钞行需面对技术升级的巨额投入(如抗量子计算攻击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合规成本的指数级增长(反洗钱审查、储备资产透明度),以及来自加密原生公司的激烈竞争(Tether和Circle持有的美国国债已达1660亿美元)。这场竞赛,本质是传统金融巨头与数字原生势力对“未来货币发行权”的争夺。

2. 科技巨头“双线布局”:数据与场景的降维打击

与发钞行的“重资产”模式不同,蚂蚁集团、京东等科技巨头选择“发行+托管”双轨策略。蚂蚁国际选择德意志银行作为储备托管方,探索代币化银行存款;京东币链科技则与天星银行合作,测试基于稳定币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数据与场景的降维打击”——科技巨头拥有庞大的支付网络(如支付宝、京东支付)、成熟的区块链技术储备,以及直接的C端触达能力。

“互联网公司的逻辑是‘场景即发行’。”一位区块链行业分析师解释。例如,京东可通过稳定币优化其跨境电商的支付效率,降低汇率风险;蚂蚁集团则可通过稳定币连接全球用户,拓展离岸人民币市场。这种模式的风险在于,科技巨头可能因资源有限而面临高昂的合规成本,或因过度依赖巨头生态而缺乏独立性。

但市场已给出积极信号。Circle登陆纽交所首日暴涨200%,显示资本对合规稳定币发行商的青睐;Tether母公司2024年净利润达137亿美元,人均创利8300万美元,远超传统金融机构。这些案例证明,稳定币的商业模式已从“概念炒作”转向“价值创造”。

3. 监管“松绑”:从“野蛮生长”到“主流化”的关键推手

香港《稳定币条例》的实施,为传统金融机构入场提供了关键合规框架。条例要求发行方必须持有100%法定货币或高流动性资产储备,并接受季度第三方审计,违规者将面临5万港元罚款及6个月监禁。这种“严监管”模式,与美国《GENIUS法案》、欧盟MiCA法规形成呼应,显著降低了银行的合规风险。

“监管明确性是传统金融机构入场的核心驱动力。”OKX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伟指出。此前,稳定币市场因TerraUSD崩盘等事件饱受争议,而监管框架的落地,使稳定币从“高风险资产”转变为“可信赖的支付工具”。例如,欧盟MiCA法案强制实施“旅行规则”(单笔超1000欧元交易需验证双方身份),有效遏制了洗钱风险;美国《GENIUS法案》要求储备资产透明化,增强了市场信心。

但监管的“松绑”并非无代价。香港近期加强对虚拟资产托管的监管,拟将MSO和TCSP等牌照精简为VATP、VAOTC、VA Custody等数个牌照,进一步收紧合规要求。这意味着,传统金融机构需在“创新”与“合规”之间找到平衡点。

4. 用户“用脚投票”:稳定币的普惠价值与风险暗涌

稳定币的爆发,本质是市场对“高效、低成本、跨边境”支付工具的需求倒逼。在香港,用户可用稳定币支付电商订单,结算效率较传统信用卡提升80%,手续费降低60%;在非洲,Yellow Card等公司通过稳定币实现即时跨境支付,绕过传统银行系统的延迟和高费用。这种普惠价值,使稳定币用户规模在2025年达1.7亿至2.3亿,占非美国居民美元持有者的15%至20%。

但风险同样显著。Chainalysis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稳定币行业发生344起安全事件,累计损失24.7亿美元,其中Bybit私钥泄露等运营失误成为主要损失来源。更严峻的是,稳定币正成为黑客洗钱的主要工具——TRON等网络因其手续费低、流动性强,成为洗钱首选,尽管此类交易在总体交易量中占比下降,但绝对金额仍达数百亿美元。

“稳定币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在创新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一位参与条例制定的监管人士强调。传统金融机构的入场,或许能通过严格的审计和透明度措施,降低这些风险。

结尾:稳定币革命,才刚刚开始

从众安银行的零售端突破,到发钞行的机构端布局,再到44家金融机构的牌照升级,2025年8月的稳定币市场,正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的背后,是传统金融对数字时代的回应,是监管对创新的包容,更是市场对高效支付工具的渴望。

但稳定币的终极形态,仍充满未知。它会是“链上法币”,重构全球支付网络?还是成为“数字黄金2.0”,推动美元的全球化?又或者,它会因监管收紧或技术风险而昙花一现?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稳定币已不再是加密圈的“小众游戏”,而是传统金融的“必争之地”。而这场革命的赢家,将是那些既能驾驭技术,又能平衡风险,更能理解市场需求的机构。

你如何看待传统金融机构入场稳定币市场?是颠覆者,还是救赎者?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网友原创或者AI撰写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产业区块链

NFT 2.0时代:音乐数字藏品如何用技术+情感撬动80亿市场?

2025-8-23 11:49:35

产业区块链

香港RWA联盟启航:一场撬动万亿市场的“数字资产革命”

2025-8-23 17:16:0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