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一则消息在数字货币圈炸开——纳斯达克上市公司Nano Labs(NASDAQ: NA)宣布,放弃在香港申请锚定港币或离岸人民币稳定币项目的计划,转而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其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推进的锚定离岸人民币(CNH)稳定币项目,已获吉方总统办公厅批准,进入实施阶段。
这一动作背后,是香港与中亚市场截然不同的监管生态。2025年,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设立全球最严苛的稳定币发牌制度:申请机构需满足2500万港元实缴资本、100%储备金隔离托管、每日审计披露等要求,且仅允许持牌机构向零售投资者销售。京东、蚂蚁等科技巨头虽积极筹备申请,但高昂的合规成本与技术门槛,让Nano Labs这样的非金融背景科技企业望而却步。
“香港的监管框架虽完善,但对非金融背景的科技企业而言,资源投入与回报周期存在不确定性。”Nano Labs首席执行官孔剑平的这句话,道出了企业的无奈。相比之下,“一带一路”国家对数字金融创新的需求更迫切,政策环境更灵活。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正通过数字货币推动跨境贸易便利化,为Nano Labs提供了政策红利窗口。
监管高压下的“生存抉择”
香港的稳定币监管,为何让科技企业如此“头疼”?
从成本角度看,2500万港元实缴资本,对许多科技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这还只是“入场券”,后续的100%储备金隔离托管、每日审计披露等要求,都需要持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Nano Labs这样原计划联合香港持牌机构推出港币稳定币的企业来说,“穿透式监管”技术障碍更是难以逾越——如何确保离岸账户持有者身份100%可追溯,成为核心难题。
再看市场回报。香港稳定币市场竞争激烈,京东、蚂蚁等科技巨头以及中银香港等传统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布局。首轮牌照预计仅发放“少量”,且优先授予传统金融机构。Nano Labs即使成功申请到牌照,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资源投入与回报周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我们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孔剑平的话,反映了企业的现实考量。在监管高压下,Nano Labs选择“退场”,是一种理性的生存抉择。这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战略调整,也反映出香港稳定币市场监管政策对科技企业的影响。如果监管政策不能平衡风险防控与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可能会导致部分科技企业外流,影响香港数字货币市场的生态多样性。
中亚市场的“诱人蛋糕”
与香港的“高门槛”相比,中亚市场对Nano Labs来说,就像一块“诱人蛋糕”。
从政策层面看,中亚国家对数字金融创新持开放态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正通过数字货币推动跨境贸易便利化,为Nano Labs的稳定币项目提供了政策支持。吉方要求Nano Labs提交白皮书及技术方案,确保储备资产100%由离岸人民币构成,并接入吉方央行清算系统。这一系列要求,既保证了项目的合规性,也为Nano Labs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机会。
从市场需求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跨境贸易需求日益增长。当前,中吉跨境支付依赖银行电汇,单笔费用达50 – 100美元,且需3 – 5个工作日到账。而基于区块链的稳定币支付,可将成本降至0.00025美元/笔,实现实时到账。吉尔吉斯斯坦某进口商表示:“若能用稳定币结算,我们的资金周转效率将提升40%。”此外,2024年人民币在中亚贸易结算中的占比不足15%,企业常因美元汇率波动遭受损失。锚定离岸人民币的稳定币可直接以CNH计价,消除双重汇率风险。新疆某外贸企业财务总监指出:“稳定币相当于在链上建立了一个‘数字人民币钱包’,让中亚客户更愿意用人民币结算。”
从技术实现看,Nano Labs将采用“智能合约 + 第三方合规接口”模式,实时核验交易方身份是否符合FATF旅行规则,确保每笔交易可追溯至持牌机构。这种“去中心化架构 + 中心化监管”的设计,既规避了数据集中存储风险,又满足了反洗钱要求,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人民币国际化的“数字突围”
Nano Labs的战略转向,不仅是企业的个体行为,更是人民币国际化在数字货币领域的一次重要突围。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从政策支持看,2025年6月发布的《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明确将稳定币与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作为重点,计划赋予代币化ETF印花税与利得税豁免。这一政策为稳定币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红利,鼓励更多企业参与稳定币的创新应用。
从市场实践看,Conflux与蚂蚁合作推动绿色能源资产上链,朗新集团将充电桩RWA落地香港,验证了“稳定币 + RWA”模式的可行性。这些实践为人民币数字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Nano Labs的稳定币项目提供了参考。
从地缘优势看,中亚国家央行正探索将稳定币纳入外汇储备管理。吉尔吉斯斯坦某官员透露:“我们希望借助中国技术,建立独立于SWIFT的跨境支付系统。”这为人民币稳定币在中亚市场的推广提供了地缘政治优势。如果Nano Labs的稳定币项目在中亚取得成功,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新的数字化路径,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指出:“发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是缓释‘数字货币桥’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且不会影响内地货币政策调控。”数据显示,2024年离岸人民币市场资金池规模达1.2万亿元,但利用率不足30%,稳定币的智能合约自动赎回功能有望提升资金效率。这进一步说明了人民币稳定币发展的潜力和必要性。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征程
当然,Nano Labs在中亚市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储备资产管理是一大难题。Nano Labs需确保离岸人民币储备100%存放在吉方指定银行,并接受月度审计。这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和合规运营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如果储备资产管理不善,可能会导致项目失败,甚至影响企业的声誉。
本地化适配也是关键。Nano Labs需与吉方支付系统对接,支持索姆(KGS)与CNH的实时兑换。这需要企业深入了解中亚市场的支付习惯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技术研发和系统优化。如果本地化适配不到位,可能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导致项目推广受阻。
地缘政治风险不容忽视。中亚国家货币政策独立性较强,需防范汇率管制政策突变。一旦中亚国家的货币政策发生变化,可能会对Nano Labs的稳定币项目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汇率管制政策的收紧可能会导致稳定币的兑换受限,影响跨境支付的正常进行。
面对这些挑战,孔剑平回应称:“我们将采取‘渐进式’策略,首期在霍尔果斯口岸试点中吉贸易结算,再逐步扩展至中亚其他国家。”公司计划联合中银香港等机构,建立“技术提供方 + 持牌机构”的联盟模式,降低合规风险。这种策略既体现了企业的谨慎态度,也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结语:数字货币新时代的探索与期待
从香港监管沙盒的“优等生”到中亚新兴市场的“拓荒者”,Nano Labs的战略转向,折射出中国Web3.0企业在全球数字货币竞争中的新选择。在成熟市场博弈规则的同时,通过技术输出与生态共建,在“一带一路”国家培育人民币数字化的“试验田”,这不仅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全球数字货币竞争已从“牌照争夺”转向“场景深耕”。Nano Labs的稳定币项目在中亚市场的探索,将为人民币稳定币的国际化提供宝贵的经验。我们期待Nano Labs能够克服挑战,在中亚市场取得成功,为人民币国际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够在数字货币领域积极探索,推动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你对Nano Labs的战略转向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