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ple高管建言香港:以监管互认破局,稳定币跨境流通能否开启全球金融新篇章?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2025年香港金融科技周上,Ripple高管抛出重磅提议:香港金管局应推动稳定币监管互认机制,实现跨境流通。这一提议直指当前全球稳定币市场“区域割裂”的痛点,若能落地,将重塑跨境支付格局,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新通道。本文深度剖析监管互认的必要性、香港的独特优势及全球博弈中的差异化路径,揭示香港如何以制度创新抢占全球数字金融高地。

热点概况:Ripple高管抛出“监管互认”提案,香港成关键试验场

深度链讯 2025年11月10日讯:2025年11月10日,香港金融科技周暨创业节期间,Ripple全球政策联席主管Rahul Advani的一席话引发行业震动。他直言:“随着全球主要司法管辖区逐步建立稳定币监管制度,香港金管局应推动监管架构互认机制——当香港认可其他地区的合规框架时,当地持牌稳定币可进入香港市场流通;反之,香港发行的稳定币也能拓展至合作司法区。”

这一提议并非空穴来风。2025年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成为亚洲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综合监管框架。条例要求发行人100%储备资产抵押、缴纳2500万港元实缴股本,并接受独立审计。与此同时,美国通过《天才法》(GENIUS Act)确立联邦监管框架,欧盟依托《MiCA法案》强化欧元区主权,全球稳定币市场却因监管标准差异陷入“区域割裂”困境。

“当前稳定币跨境流通的障碍,本质是监管信任的缺失。”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在金融科技周上坦言。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稳定币市值突破2500亿美元,年交易量超20万亿美元,但跨境支付场景仍受限于“一地一策”的合规成本。Ripple的提案,正是要打破这一僵局。

态度观点:监管互认为何是必由之路?三大维度解析香港的“破局”逻辑

1. 破解跨境支付痛点:从“慢且贵”到“快而廉”

传统跨境支付依赖电汇系统,手续费高达交易金额的3%-5%,到账时间需1-3个工作日。以广东某外贸企业为例,其每月向东南亚客户支付500万美元货款,采用稳定币后,手续费降至0.1%以下,年节省成本超150万元,同时避免汇率波动导致的账期损失。

“监管互认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统一标准降低合规成本。”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指出。若香港与东盟国家实现监管互认,企业可通过港元稳定币直接结算,无需二次换汇,结算效率提升90%以上。渣打银行联合安拟集团开发的SC-HKD稳定币,目标正是服务1000家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打通“中国-东盟”贸易走廊。

2. 抢占全球数字金融高地:香港的制度创新与市场潜力

香港推进监管互认具备三大独特优势:

  • 政策先行:《稳定币条例》构建全球最严格监管框架,涵盖牌照管理、储备监管、赎回保障三大支柱,为互认机制提供可复制模板。
  • 市场生态成熟:截至2025年11月,已有44家金融机构申请稳定币发行资质,覆盖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场景。京东币链科技的JD-HKD稳定币测试覆盖10万家中小微企业,众安银行成为首批支持稳定币交易的零售银行。
  • 地缘战略位置关键: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香港稳定币法案明确支持港元稳定币在跨境贸易中的应用。广西某糖业出口企业通过港元稳定币结算,可实时追踪货物物流与资金流,避免美元结算的二次换汇成本。

“香港的监管框架已为创新预留弹性空间。”金杜律所费思律师分析,未来若黄金稳定币、石油稳定币等新兴形态兴起,金管局可动态调整纳入监管,这种“前瞻性设计”让香港在守正中得以创新求变。

3. 全球博弈中的差异化竞争:香港模式VS美国路径

美国《天才法》通过“等效互认”原则强化美元霸权,要求境外稳定币需经财政部认定其监管体系与美国“实质相当”。这一设计虽为本土稳定币发展构建政策壁垒,却可能限制跨境金融创新的包容性。

相比之下,香港更注重市场实用性与可持续性。金管局在评估稳定币项目时,要求申请方证明其技术架构能落地零售支付、跨境结算等场景,并拥有支撑长期运营的商业模式。例如,京东币链科技通过移动端应用实现港元稳定币与当地货币的实时兑换,渣打银行则利用区块链技术优化供应链金融流程。

“香港的模式是‘开放平衡’,美国则是‘美元主导’。”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在2025国际货币论坛上指出,“未来谁能在这场竞赛中胜出,取决于谁能更好平衡创新与风险,服务实体经济需求。”

行业影响:从跨境支付到供应链金融,稳定币如何重构实体经济?

1. 跨境支付降本:中小企业“出海”提速

轻工行业(如纺织、玩具、家居)以中小企业为主,跨境支付的高成本和长周期长期制约其全球化布局。稳定币支付的出现,让这一困境迎来转机。

以温州鞋业供应商为例,其可将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通证化,通过稳定币系统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由于资产上链后信息透明、可追溯,金融机构审批周期从传统模式的1-2周缩短至3天内,融资成本降低40%以上。中信建投证券预测,到2030年,全球稳定币支持的供应链金融规模将突破1万亿美元。

2. 供应链金融创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稳定币不仅是支付工具,更是重构产业价值链的基础设施。”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级顾问陈明指出。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支付、结算和融资流程,稳定币可减少人工干预和操作风险,同时降低跨境支付、外汇对冲和供应链融资的综合成本。

以京东币链科技测试的跨境支付场景为例,企业可通过移动端应用直接完成港元稳定币与当地货币的实时兑换,避免汇率波动风险。众安银行用户则可通过APP直接购买USDC、JD-HKD,并用于电商支付,实现“消费-支付-结算”的全链条数字化。

未来展望:香港能否成为全球数字金融规则的制定者?

香港推进稳定币监管互认,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全球金融治理模式的探索。随着数字人民币与港元稳定币互联互通机制的探索,未来企业或可通过“数字人民币+港元稳定币”组合,实现“内地-香港-东南亚”市场的无缝结算。

“这一进程将推动香港从‘区域金融中心’向‘全球数字金融枢纽’跃升。”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在金融科技周上强调。数据显示,2025年香港金融科技企业数量突破1200家,就业人数超2.5万人,特区政府正通过“金融科技2030”愿景,将数据及支付基建、人工智能、业务及科技韧性、金融代币化作为四大重点领域。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全球稳定币监管合作需解决技术标准对接、反洗钱协作、数据主权划分等复杂问题。美国立法中虽纳入“互认”机制,但其核心目标仍是巩固美元主导地位;欧盟则通过《MiCA法案》维护欧元区货币主权。香港能否在这场博弈中脱颖而出,取决于其能否持续平衡创新与风险,为全球提供可复制的监管范本。

结语:监管协作遇上技术创新,金融的边界将由谁重新定义?

在全球稳定币监管竞赛中,香港正以制度创新抢占先机。Ripple高管的提议,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趋势:当监管协作遇上技术创新,金融的边界将不再受限于地理,而是由信任与效率重新定义。

这场变革的终极意义,或许如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所言:“稳定币的合规化不是终点,而是香港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起点。”未来五年,香港能否成为全球数字金融规则的制定者?答案掌握在每一个监管决策、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笔跨境交易之中。

你认为香港推进稳定币监管互认机制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网友原创或者AI撰写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产业区块链

Metya携手LERAX:Web3社交迈入RWA时代

2025-11-9 23:11:33

产业区块链

跨境支付困局:香港稳定币互认,是破局利器还是主权博弈牺牲品?

2025-11-10 17:55:1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