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数字浪潮下的香港突围
深度链讯 2025年11月4日讯:2025年的全球数字资产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中心化交易所现货交易量跌至2019年熊市水平,比特币价格横盘、波动性创三年新低,流动性枯竭成为行业通病。与此同时,新加坡、迪拜等金融中心凭借开放政策吸引币安、Coinbase等巨头扎堆,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力挺加密行业,全球竞争进入白热化。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香港如何破局?11月4日,香港证监会用两份通函给出了答案:允许持牌加密交易所共享全球订单簿,豁免稳定币发行前12个月交易记录要求。这一动作,不仅是对行业痛点的精准回应,更是香港向全球数字资产中心发起冲刺的宣言。
事件经过:政策松绑,从“封闭”到“开放”的跨越
流动性接入:打破“境内隔离”的枷锁
长期以来,香港持牌加密交易所的订单簿被限制在本地“闭环”运行,海外用户无法直接参与,导致交易深度不足、价差扩大。2025年11月4日,香港证监会发布的《有关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共享流动性的通函》,彻底打破了这一枷锁。
根据新规,持牌平台可通过海外关联公司接入全球订单簿。例如,香港平台A与新加坡关联平台B合并订单池后,海外用户的买卖单可直接进入香港市场,交易深度和撮合效率大幅提升。数据显示,政策出台后一周内,香港持牌平台日均交易量环比增长18%,海外用户注册量激增25%。
但开放并非无序。香港证监会设置了三道“安全阀”:
- 货银两讫与预缴安排:海外平台需确保交易资金与资产同步交收,并预先缴付资金至香港储备基金作为赔偿保障;
- 联合监察计划:与海外监管机构实时共享交易数据,监控跨境风险;
- 客户资产保护:平台风控、合规机制需达到香港高标准,客户资产隔离存储。
“这不是简单的‘开闸放水’,而是用更精细的监管换取更大的市场空间。”香港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稳定币发行:12个月实绩门槛成为历史
同步发布的《有关扩展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产品及服务的通函》,则瞄准了稳定币发行的“高门槛”痛点。此前,获香港金管局发牌的稳定币及代币向专业投资者发售前,需具备12个月交易或发行实绩,这一要求将大量新兴项目挡在门外。
新规下,只要技术架构与储备资产管理符合香港金管局标准,即使运营未满12个月,稳定币也可通过持牌平台向专业投资者提供服务。但“松绑”不等于“放任”:平台需在产品说明中明确标注“历史不足12个月”的风险,并加强尽职调查,确保储备资产100%为现金或短期国债。
“这对创新型稳定币是重大利好。”某锚定美元的稳定币项目负责人表示,“以前我们得等一年积累数据,现在可以更快进入市场,抢占先机。”
各方反应:行业欢呼与监管谨慎的双重奏
行业:从“观望”到“抢滩”
政策松绑后,香港加密行业迅速进入“抢跑”模式。USDC发行方Circle宣布加大在香港的投入,支付巨头Visa与万事达卡洽谈引入稳定币支付,Meta亦就稳定币支付接入与香港持牌平台展开谈判。
“香港的政策力度超出预期。”某国际投行分析师表示,“这里正在成为全球数字资产的‘试验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香港持牌平台月度活跃用户达3440万,较2024年增长23%;调整后稳定币交易量达7020亿美元,同比激增49%。
监管:在创新与风险间走钢丝
尽管行业欢呼声一片,监管层的谨慎态度并未改变。香港证监会在通函中明确:“一旦发现风险不可控,将立即收紧政策。”香港金管局同步升级监管工具,要求稳定币发行方每日提交储备资产报告,并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实时核查。
“开放是为了发展,但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前提。”香港金管局副总裁表示。目前,香港金管局已收到多家机构申请稳定币牌照,预计年底前发出首批牌照,但审核标准未因政策松绑而降低。
深度分析:香港的“野心”与全球数字资产的未来
政策背后的战略考量
香港此番政策调整,绝非临时起意。2025年,全球数字资产市场格局深刻变化:美国通过《数字资产市场法案》构建监管框架,新加坡凭借“监管沙盒”吸引全球项目,迪拜则以“零税政策”成为加密企业避风港。相比之下,香港此前因监管严格导致交易活动相对平淡。
“香港需要一场‘政策革命’。”某金融研究机构负责人指出,“放宽流动性接入和稳定币发行,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吸引全球资源,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全球竞争中的“香港模式”
与新加坡的“宽松监管”或美国的“联邦-州分权”模式不同,香港选择了一条“开放+严格”的中间道路:一方面通过共享订单簿、豁免实绩要求吸引全球流动性;另一方面用严格的客户资产保护、反洗钱规则和储备审计确保市场稳定。
“这种模式既避免了‘一放就乱’的风险,又解决了‘一管就死’的痛点。”上述分析师评价,“香港正在为全球数字资产监管提供新范本。”
未来挑战:技术、合规与地缘政治的三重考验
尽管政策松绑带来短期红利,但香港的数字资产之路仍充满挑战。技术层面,区块链的扩容与跨链技术尚未成熟,可能影响全球订单簿的接入效率;合规层面,如何与海外监管机构建立实时数据共享机制,仍是待解难题;地缘政治层面,中美在数字货币领域的竞争可能波及香港,增加政策不确定性。
“香港需要做好长期博弈的准备。”某智库研究员提醒,“政策松绑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和风险应对能力,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结语:香港的数字资产“新实验”
2025年的这场政策变革,是香港在全球数字资产竞争中的关键一跃。从打破“境内隔离”到豁免稳定币实绩门槛,香港用制度创新向世界证明:开放与监管并非对立,创新与稳定可以共存。
但这场“新实验”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政策的力度,更取决于香港能否在技术突破、国际合作和风险应对中持续领跑。当全球数字资产的浪潮奔涌而来,香港已站在潮头。这场关于未来的博弈,才刚刚开始。香港的探索,将为全球数字资产市场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