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场没有硝烟的金融革命
深度链讯 2025年10月8日讯:2025年10月8日,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办公室内,两份来自京东币链科技与蚂蚁国际的稳定币发行牌照申请材料被郑重递交。这一刻,标志着中国两大科技巨头在离岸人民币稳定币领域的竞争正式进入决战阶段。
这场竞争的背景是全球数字货币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2025年全球稳定币市值已突破287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万亿美元规模。而香港凭借《稳定币条例》构建的“全球最严监管框架”,成为中资企业试水数字货币的“合规跳板”。京东与蚂蚁国际的入局,不仅是商业版图的扩张,更是一场关于人民币国际化技术路径的深层实验。
热点概况:双雄竞速,合规为王
1. 技术路线分化:供应链金融VS零售支付
京东与蚂蚁国际的稳定币战略呈现鲜明差异化。
- 京东:锚定跨境供应链
京东稳定币(JD-HKD)首阶段聚焦港元与美元锚定,技术核心是“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其全球仓储物流网络覆盖200余国,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应收账款的“秒级结算”。例如,深圳供应商向欧洲客户发货后,可通过JD-HKD实时接收泰铢支付的货款,绕过银行中间账户,结算时间从7天缩短至7秒,成本从6%压缩至0.1%以下。 - 蚂蚁国际:深耕东南亚零售
蚂蚁国际依托Alipay+的4.5亿全球用户,将稳定币应用场景延伸至东南亚零售支付。其区块链实时跨境资金平台Whale与AI外汇大模型Falcon,2024年已处理超1万亿美元资金,其中三分之一通过区块链完成。在新加坡、泰国等市场,用户可通过稳定币直接支付餐饮、购物等消费场景,手续费较传统信用卡降低90%。
2. 合规攻坚:穿透式监管的技术答卷
香港《稳定币条例》于2025年8月1日生效,其“原子级合规”要求成为两大巨头必须跨越的门槛:
- 储备资产100%托管:发行人需将等值法币储备存入香港持牌银行独立账户,并每月公布独立审计报告。京东与蚂蚁国际均承诺采用“现金+短期国债”配置,蚂蚁国际还引入德意志银行作为信用背书机构。
- 全链路实名制:通过KYC与AML体系,确保每一枚稳定币的交易可追溯。京东币链科技CEO刘鹏透露,其系统已能识别并阻止VPN绕过地域限制的行为,满足香港金管局“禁止内地用户通过代理服务器使用稳定币”的要求。
- 沙盒测试验证:京东稳定币已进入沙盒第二阶段,完成跨境支付、投资交易等场景的压力测试;蚂蚁数科通过“圆币科技”试点项目,验证了链上融资结算的可行性,其新能源充电桩收益权代币化项目已融资1亿元。
态度观点:这场战争,关乎中国金融的未来
1. 商业竞争背后,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链上突围”
京东与蚂蚁国际的博弈,表面是争夺稳定币牌照,实质是在测试人民币国际化的“民间技术路径”。
- 京东的“基础设施”逻辑:通过稳定币重构跨境贸易结算体系,降低对美元清算系统的依赖。其全球仓储网络与电商平台可形成“数据-场景-资本”的闭环,为离岸人民币提供高频应用场景。若成功,京东国际电商业务的支付成本可降低90%,618期间海外订单量同比增长超9倍的纪录或成常态。
- 蚂蚁的“生态扩张”逻辑:将稳定币嵌入Alipay+的支付网络,在东南亚市场构建“人民币替代美元”的结算通道。蚂蚁数科与星展银行合作的“DBS司库代币”项目已实现即时退税、中小企业跨境支付等应用,为稳定币落地铺路。若占据主导,Alipay+在亚洲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巩固,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占比从3%提升至15%以上。
2. 合规化不是枷锁,而是中国科技的“护城河”
香港《稳定币条例》的严苛要求,曾被视为阻碍中资企业入局的门槛,如今却成为保护中国金融主权的屏障。
- 技术信任的全球标杆:京东与蚂蚁国际必须证明链上储备证明(如Chainlink的PoR技术)的可靠性,避免重蹈USDT“储备造假”覆辙。这种技术透明度要求,倒逼中资企业建立比传统金融机构更严格的合规体系,反而成为其参与全球竞争的优势。
- 地缘博弈的缓冲地带: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监管框架既符合国际标准,又与中国内地政策保持协同。中资企业在此试验稳定币,可避免直接与美欧监管冲突,同时为央行数字人民币(CBDC)的跨境应用积累经验。例如,京东稳定币未来计划接入数字人民币,形成“公私混合生态”。
3. 挑战犹存:技术、数据与地缘的三重考验
尽管前景广阔,两大巨头仍面临多重考验:
- 技术信任机制:需证明链上储备证明的可靠性。2024年,某中资企业因储备审计延迟被香港金管局警告,暴露出技术合规的脆弱性。
- 跨境数据合规:核实内地用户身份需处理个人数据,可能触碰《个人信息保护法》红线。京东与蚂蚁国际均表示,将通过“数据不出境”方案解决,但技术成本大幅增加。
- 地缘政治压力:美欧可能将“中资稳定币网络”视为金融主权挑战,施压香港调整监管政策。2025年9月,欧盟拟要求稳定币发行人持银行牌照,合规成本飙升,中资企业需提前布局应对。
行业影响:从支付工具到金融主权的终极博弈
1. 企业层面:效率革命与成本重构
若京东与蚂蚁国际成功,全球跨境支付体系将迎来效率革命:
- SWIFT份额萎缩:香港金管局预测,2025年合规稳定币将占据全球30%的跨境结算份额,SWIFT系统的份额可能萎缩30%。
- 中小企业受益:某物流公司采用稳定币支付国际运费后,手续费降低超50%,结算时间从3天压缩至10秒。
2. 行业层面:规则重写与生态重构
这场竞争的胜负,将决定未来全球支付体系的权力格局:
- 技术标准输出:京东的“以太坊公链+联盟链”架构与蚂蚁的Jovay Layer2技术,可能成为全球稳定币的技术标准。
- 生态垄断风险:若中资稳定币占据主导,可能形成“技术-场景-资本”的闭环生态,引发反垄断审查。例如,欧盟已对蚂蚁国际的RWA代币化项目展开调查。
结尾:这场战争,没有旁观者
京东与蚂蚁国际的稳定币博弈,已超越商业竞争范畴,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技术突围”的关键战役。在香港“监管跳板”上,两家企业正用区块链代码重写全球金融规则——这场实验的成败,或将决定未来十年中国科技企业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全球站位。
你认为京东与蚂蚁国际谁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