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概况:77家机构抢滩,牌照争夺进入24小时倒计时
深度链讯2025年9月29日讯:2025年9月29日,香港中环的摩天楼群笼罩在一片紧张氛围中。距离《稳定币条例》首轮牌照申请截止仅剩24小时,香港金管局门口的咨询窗口排起长队——77家机构提交申请意向,涵盖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银香港等传统金融巨擘,以及京东币链科技、蚂蚁集团、众安在线等科技新贵。这场竞逐的激烈程度远超预期:8月单月申请量达77宗,而首批牌照预计仅发放3-5张。
监管层已筑起全球最严准入门槛:2500万港元实缴资本、100%储备金隔离托管、禁止算法稳定币、实名制穿透……每一项条件都直指行业痛点。例如,实名制要求稳定币持有人完成完整KYC(客户尽职调查),这意味着依赖跨境匿名支付的科技公司需彻底改造技术架构。而传统机构则凭借银行系基因,在资金托管、反洗钱等环节占据天然优势。
“这不是简单的牌照之争,而是未来十年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主导权之争。”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近期演讲中直言。市场预测,首批牌照将于2026年初公布,获牌机构将直接切入跨境支付、贸易结算、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等万亿级赛道。
态度观点:严监管下的生存法则——合规比创新更稀缺
1. 传统机构“监管友好型”基因碾压技术派
在这场竞逐中,传统金融机构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合规适应力。以中银香港为例,其申请方案直接嫁接现有银行KYC/AML体系,并依托人民币清算行地位,规划“央行数字货币平替”模式——在以太坊发行2亿人民币代币化票据,迁移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经验。这种“银行级风控+区块链技术”的组合拳,使其成为首批牌照的最有力竞争者。
渣打银行的策略更具代表性:通过与安拟集团(Animoca Brands)、香港电讯成立合资公司Anchorpoint,计划发行港元稳定币HKDG,覆盖零售支付、跨境贸易及DeFi场景。其储备管理方案已通过金管局沙盒测试,技术架构满足“原子级合规”需求——每一笔交易均可追溯至持牌机构,且储备金由香港持牌银行独立托管。
“传统机构的优势在于,他们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指出,“银行系玩家直接复用现有合规体系,而科技公司需证明其技术方案能等效于银行级风控标准,这需要至少18个月的改造周期。”
2. 科技公司“技术中继层”突围:从颠覆者到赋能者
面对严监管,科技公司并未退缩,而是以“技术赋能者”角色切入赛道。XBIT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创新模式引发市场关注:通过智能合约调用Chainalysis等第三方合规接口,实时核验交易身份,既规避数据集中存储风险,又满足FATF旅行规则要求。数据显示,其7月稳定币交易量环比飙升230%,65%来自机构用户技术对接需求。
京东币链科技的路径更具代表性:依托沙盒测试经验,规划JD-HKD稳定币与京东零售生态协同,重点验证跨境支付场景。尽管面临传统机构竞争,其技术储备与场景落地能力仍获市场认可。蚂蚁集团则通过蚂蚁数科、蚂蚁国际双线布局,瞄准“一带一路”跨境支付入口,关联技术伙伴加速生态整合。
“科技公司的机会在于提供‘技术中继层’解决方案。”香港数码港Web3合规实验室负责人表示,“例如零知识证明技术,可在不泄露隐私前提下向监管证明交易合法性,这类创新正成为合规突破口。”
3. 监管的终极目标:防范“死亡螺旋”,重建市场信任
香港金管局设置严苛门槛的背后,是对稳定币行业两次重大危机的深刻反思。2022年5月,算法稳定币TerraUSD(UST)崩盘导致400亿美元市值蒸发,直接引发三箭资本等多家机构倒闭;2021年,抵押型稳定币Tether(USDT)因储备金透明度不足被纽约总检察长办公室处罚。
“监管的核心逻辑是解决‘信任赤字’和‘死亡螺旋’两大风险。”香港金管局副总裁陈维民指出。通过强制100%高质量流动性资产储备、独立审计、每日披露等措施,监管层试图重建市场对稳定币的信任。而禁止算法稳定币、实名制穿透等要求,则直接封杀了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这种强监管模式已产生实质性影响。据Starlabs Consulting调查,77家申请机构中,超过60%为传统金融机构或持牌金融科技公司,纯技术背景的初创企业占比不足15%。“监管信任度比技术创新更稀缺,政策协同性比用户规模更关键。”香港大学金融学教授李鸣指出,“这解释了为何京东、蚂蚁等互联网巨头虽技术领先,却未必能首批获牌。”
行业影响:从跨境支付到人民币国际化,一场静默的金融革命
1. 跨境支付:万亿市场的规则重构
稳定币的核心应用场景之一是跨境支付。摩根大通预测,稳定币市场规模未来可能达5000亿至7500亿美元。香港的独特优势在于,其贸易银行网络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重合,中小银行可借此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例如,汇丰银行5月推出的代币化存款,已实现内部资金24小时调拨,不受交易时间限制。而蚂蚁国际与朗新集团合作的充电桩收益权代币化项目,则展示了稳定币在RWA领域的潜力——将新能源未来收益权拆分为链上代币,稳定币作为法币上链的“桥梁”。
“m-CBDC(央行数字货币桥)搞批发端的大额清算,稳定币搞零售端的高频交易,二者互补才能把跨境支付体系玩得更转。”李鸣指出。目前,金管局牵头参与的m-CBDC Bridge项目,已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泰国央行及国际清算银行,进行批发端清算框架实验。
2. 人民币国际化:离岸枢纽的战略卡位
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其稳定币战略与人民币国际化深度绑定。2024年人民币跨境收付64万亿元,70%以上通过香港处理,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规模达1万亿元。若稳定币锚定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越大,越能推动人民币在数字世界的流通。
“香港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桥头堡,现在不尝试,以后怕赶不上数字世界的趟儿。”肖风(万向区块链董事长)指出。目前,已有机构规划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但需解决技术标准、法律冲突、市场接受度等三层障碍。
3. 全球标准制定:从“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
香港的严监管模式正吸引全球目光。与美国侧重信息披露的监管路径不同,香港直接设置投资者保护条款,要求储备金情况每日公开审计并独立披露。这种“强监管”模式,可能为全球数字资产市场提供新范本。
“香港的实验具有标杆意义。”达维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指出,“如果香港能成功构建合规生态,不仅可巩固其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更可能成为全球数字资产标准制定者。”目前,已有新加坡、迪拜等金融中心派团考察香港监管框架,探讨互认机制。
结尾:严监管时代的生存法则——合规即竞争力
9月30日申请通道关闭后,香港金管局将进入6个月的审批期。市场普遍预测,首批牌照将花落兼具金融基础、应用场景与技术能力的机构。无论是传统机构的“监管友好型”方案,还是科技公司的“技术中继层”创新,这场竞逐的终极目标,是证明谁能为数字金融提供更安全、高效、包容的解决方案。
“在货币和跨境支付这类高度敏感的领域,放慢脚步往往是必要之痛。”李鸣指出。香港的选择揭示了一个清晰趋势:在数字金融时代,合规能力正成为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那些既能满足监管要求,又能创新应用场景的机构,将主导下一个十年的金融格局。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