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家机构抢滩香港!稳定币牌照首轮审核启动,2026年谁将改写金融规则?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香港金管局正式启动稳定币牌照首轮审核,77家机构提交申请,首批牌照将于2026年初落地。这场监管变革背后,是传统金融与加密技术的激烈碰撞,更是全球数字货币市场规则重构的缩影。从银行系联合体到科技巨头,从跨境支付到资产代币化,谁将在这场牌照争夺战中胜出?香港的“质量优先”模式,又将如何影响全球稳定币监管?

前言:一场关乎未来的金融博弈

深度链讯2025年9月24日讯:2025年9月24日,香港中环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内,关于稳定币发行人牌照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尽管距离9月30日申请材料提交截止还有数日,但已有77家机构提前递交申请,这场由香港金管局主导的稳定币牌照审核,无疑是全球数字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首批牌照将于2026年初揭晓,而获牌机构可能不超过5家。这场竞争的背后,是价值数万亿美元的稳定币市场,从跨境支付到供应链金融,从数字资产交易到传统资产代币化,稳定币正成为重构全球金融体系的关键变量。香港,这个曾经的“金融自由港”,正以“监管沙盒”模式,试图在创新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

热点概况:77家机构激战,香港按下稳定币“加速键”

申请盛况:银行、科技、支付三足鼎立

截至9月24日,已有77家机构提交申请,涵盖银行、科技企业及支付机构,三类主体成为热门候选。

  • 银行系联合体:渣打银行联合体(渣打香港 + Animoca Brands + 香港电讯)凭借“银行信用 + 技术支持 + 场景入口”模式占据优势。其开发的港元稳定币HKDG已完成跨境支付场景测试,储备托管于渣打银行,技术方案被纳入金管局《监管指引》参考范本。该联合体旨在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一个集信用背书、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于一体的稳定币发行体系,为跨境支付等场景提供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
  • 科技巨头:京东币链科技依托京东集团全球供应链网络,计划发行JD – HKD稳定币,聚焦跨境B2B支付与供应链金融。其技术方案已通过沙盒验证,储备资产托管于合作银行。京东凭借自身强大的电商平台和物流体系,积累了大量的供应链数据和交易场景,通过发行稳定币,可以进一步优化供应链金融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金流转效率。
  • 支付机构:圆币科技(Circle香港子公司)计划发行锚定港元的HKDR稳定币,凭借成熟的储备管理体系(USDC日均转账量超500亿美元)及与Cobo、连连国际的合作布局,成为零售支付场景的重要竞争者。圆币科技在支付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可以拓展支付场景,提高稳定币的流通性和使用范围。

审核标准:三大原则筑牢安全底线

金管局此次审核遵循《持牌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指引》,核心标准包括:

  • 储备资产质量:稳定币需以100%高流动性资产(如现金、短期国债)作为储备,禁止再抵押或高风险投资。这一要求旨在确保稳定币的价值稳定,避免因储备资产贬值或流动性不足而引发市场风险。
  • 技术安全要求:发行方需具备区块链底层技术能力,支持高并发交易处理及隐私计算,并通过第三方独立审计验证储备资产真实性。在数字货币时代,技术安全是保障稳定币正常运行的关键,只有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才能应对大规模的交易需求和数据安全挑战。
  • 实时赎回保障:储备资产需隔离托管于香港持牌银行,确保用户可随时按1:1比例赎回法币。实时赎回机制是稳定币区别于其他虚拟货币的重要特征,它可以增强用户对稳定币的信任,促进稳定币的广泛应用。

时间表:2026年初揭晓首批赢家

根据金管局时间表,首批牌照结果预计于2026年初公布,优先发放给系统重要性高、合规基础扎实的机构。未通过审核的机构需在2025年11月1日前停止相关业务。这一时间安排既给了监管机构足够的时间进行审核和评估,也为申请机构提供了明确的预期,促使它们在申请过程中严格遵守监管要求。

态度观点:香港的“质量优先”模式,能否成为全球样本?

监管变革:从“野蛮生长”到“规则重构”

过去五年,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从不足百亿美元飙升至超5000亿美元,但监管缺失导致市场乱象丛生。2024年,某大型稳定币发行方因储备资产不足破产,引发市场恐慌;2025年初,某“稳定币”项目被曝涉及ICO空气币,导致投资者损失超10亿美元。

香港此次监管变革,直指行业痛点。金管局要求持牌机构每日更新储备证明,并禁止将储备资产用于高风险投资。正如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所言:“我们不是要阻止创新,而是要确保创新发生在安全的框架内。”通过严格的监管措施,香港旨在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稳定币市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银行系入局:传统金融的“防御性进攻”

在77家申请机构中,银行系联合体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渣打银行、中国银行(香港)等发钞行不仅具备资金托管与合规优势,更能通过跨境支付网络快速落地应用场景。

“银行系入局,本质是一场防御性进攻。”某区块链行业分析师指出,“如果银行不参与稳定币市场,未来可能被科技公司颠覆;但如果参与,又必须面对技术迭代与合规成本的双重挑战。”以渣打银行联合体为例,其开发的HKDG稳定币已与东南亚、中东的支付机构达成合作,计划通过港元稳定币降低跨境支付成本。这种“银行信用 + 场景入口”的模式,可能成为未来稳定币市场的主流。银行系机构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广泛的客户基础和完善的合规体系,在稳定币市场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需要不断适应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科技巨头博弈:京东、蚂蚁的“双轨战略”

与银行系不同,科技巨头的策略更为灵活。京东币链科技依托京东集团全球供应链网络,聚焦跨境B2B支付与供应链金融;蚂蚁集团则通过“双主体策略”提交申请:蚂蚁国际聚焦跨境支付,蚂蚁数科侧重区块链技术输出,覆盖零售与机构双市场。

“科技巨头的优势在于场景落地能力。”某跨境支付从业者表示,“京东的供应链金融、蚂蚁的全球财资管理,都能为稳定币提供真实交易场景。这是监管方最看重的。”科技巨头凭借其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面的优势,能够快速捕捉市场需求,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稳定币产品和解决方案。同时,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科技巨头可以弥补自身在金融合规和资金托管方面的不足,实现优势互补。

支付机构突围:圆币科技的“合规牌”

作为USDC的发行方,圆币科技此次申请港元稳定币HKDR牌照,被视为其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其优势在于成熟的储备管理体系(USDC日均转账量超500亿美元)及与Cobo、连连国际的合作布局。

“支付机构的突围,靠的是合规与生态。”某数字货币研究员指出,“圆币科技不仅满足金管局的储备要求,更能通过合作方布局DeFi流动性池与跨境支付。这种‘储备 + 生态’的模式,可能成为零售支付场景的主流。”支付机构在支付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用户资源,通过发行稳定币,可以进一步拓展支付业务,提高市场份额。同时,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支付服务。

行业影响:稳定币的“下半场”,从边缘到主流

跨境支付:稳定币的“杀手级应用”

稳定币的核心应用场景之一是跨境支付。传统跨境支付需通过SWIFT系统,耗时3 – 5天且费用高昂;而稳定币可实现实时到账,成本降低80%以上。

以京东币链科技的JD – HKD为例,其已在沙盒测试中完成跨境支付场景验证,计划通过港元稳定币降低供应链金融结算成本。某东南亚进口商表示:“使用稳定币后,我们的供应链金融结算周期从7天缩短至1天,资金利用率大幅提升。”稳定币的实时到账和低成本优势,使其在跨境支付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打破传统跨境支付的壁垒,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数字资产交易:稳定币的“稳定器”角色

在数字资产交易中,稳定币是价格稳定的交易媒介。根据香港证监会数据,2025年二季度,稳定币交易量占虚拟资产交易总量的65%,成为市场“压舱石”。

“没有稳定币,数字资产市场就是一座空中楼阁。”某虚拟资产交易所负责人表示,“投资者需要稳定币来申购、赎回虚拟资产,更需要它来对冲市场波动。”稳定币为数字资产市场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和价格稳定机制,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促进了数字资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传统资产代币化:稳定币的“新蓝海”

稳定币的另一个潜力场景是传统资产代币化。通过将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上链,稳定币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交易,降低投资门槛。

2025年,华夏基金(香港)推出了首只链上离岸人民币货币基金,被业内视为标志性事件。某资产代币化从业者表示:“稳定币为传统资产代币化提供了流动性支持。未来,投资者可能通过稳定币直接投资全球房地产、艺术品等资产。”传统资产代币化可以打破地域限制,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可交易性,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

风险警示:市场过热下的“暗流涌动”

概念炒作:警惕“伪稳定币”陷阱

尽管监管趋严,但市场仍存在概念炒作现象。2025年8月,某机构以“稳定币”名义推广高风险项目,涉及ICO空气币,导致投资者损失超5亿美元。

“投资者需警惕‘伪稳定币’。”某金融监管专家表示,“真正的稳定币需满足100%储备、实时赎回等要求。如果项目方无法提供储备证明或审计报告,很可能是在‘割韭菜’。”投资者在选择稳定币时,应仔细了解项目的背景、技术和监管情况,避免被虚假宣传所误导。

储备资产安全:银行托管不是“免死金牌”

即使储备资产托管于银行,仍存在安全风险。2025年6月,某稳定币发行方因合作银行破产,导致储备资产被冻结,引发市场恐慌。

“银行托管只是第一步。”某区块链安全专家表示,“发行方还需通过多重签名、冷钱包存储等技术手段保障储备资产安全。否则,即使托管于银行,也可能因操作风险导致资金损失。”储备资产的安全是稳定币稳定运行的基础,发行方应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储备资产的安全,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CBDC竞争:稳定币的“终极挑战”

香港金管局正推进数字港元(e – HKD)试点,未来可能与稳定币形成竞争。如果e – HKD实现可编程支付(如智能合约限定资金用途),可能挤压企业级稳定币的生存空间。

“CBDC与稳定币的竞合关系,是未来监管的核心。”某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员表示,“如果CBDC能提供与稳定币相似的流动性与便利性,企业级稳定币的市场空间将被压缩。”CBDC作为由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具有国家信用背书和法定货币地位,其在安全性、稳定性和政策支持方面具有优势。稳定币需要在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应对CBDC的挑战。

结语:香港的“金融实验”,能否定义全球规则?

2026年初,当首批稳定币牌照落地时,香港将向世界证明:数字货币的监管,不是“堵”,而是“疏”;不是“扼杀创新”,而是“引导创新”。

从银行系联合体到科技巨头,从跨境支付到资产代币化,这场牌照争夺战的背后,是传统金融与加密技术的深度融合,更是全球数字货币市场规则的重构。

你如何看待香港的稳定币监管模式?你认为哪家机构最有可能获得首批牌照?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香港的“质量优先”模式,正在为全球数字货币监管提供新思路。而这场金融变革的最终答案,或许就藏在2026年初的首批牌照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网友原创或者AI撰写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产业区块链

科力远“链”动东南亚:小动力电池RWA代币化,一场新能源革命的全球预演

2025-9-24 16:59:55

产业区块链

2025年9月元宇宙音乐教育爆发:区块链如何改写下一代音乐人培养规则?

2025-9-25 17:12:1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