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牌照战”打响:渣打、京东抢跑B2B跨境支付新赛道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2025年9月,香港稳定币市场迎来关键节点。随着《稳定币条例》生效,渣打银行(香港)联合体、京东币链科技、圆币科技加速布局,B2B场景成为竞争核心。三家机构通过技术合规、生态协同与跨境支付创新,争夺首批牌照。金管局倾向将牌照授予具备明确应用场景与风控能力的机构,而非单纯追求发行地位。这场竞争不仅关乎金融科技突破,更将重塑全球跨境贸易格局。

深度链讯2025年9月22日讯:2025年9月的香港中环,金融城的空气里弥漫着紧绷的气息。三家机构——渣打银行(香港)联合体、京东币链科技、圆币科技——正为一张“牌照”展开激烈角逐。这张牌照不是普通的金融许可,而是香港《稳定币条例》生效后首批“稳定币发行人牌照”。它的意义远超行业本身:谁能拿到这张入场券,谁就将主导未来跨境支付的规则制定。

这场竞争的焦点不在C端消费者的零散交易,而在B2B(企业对企业)场景的深层变革。从东南亚基建项目的资金流转,到跨境电商的供应链融资,稳定币正试图用技术重构传统金融的底层逻辑。而香港金管局的态度更让这场争夺充满火药味——首批牌照将优先授予“具备明确应用场景与技术风控能力”的机构,而非单纯追求发行地位的玩家。

热点概况:三家机构的技术路线与场景争夺战

1. 渣打联合体:银行+电讯+区块链的“铁三角”

2025年8月1日,渣打银行(香港)与安拟集团、香港电讯成立的合资公司Anchorpoint Financial Limited,正式向金管局提交牌照申请。这个组合堪称“传统金融+Web3技术+支付生态”的完美闭环:

  • 渣打银行:作为香港发钞行,提供储备资产托管与全球清算网络,其与“一带一路”市场75%的重合度成为关键优势;
  • 安拟集团:贡献Web3游戏与NFT场景的技术积累,为稳定币注入数字资产基因;
  • 香港电讯:通过“Tap & Go”支付网络覆盖200万用户,将稳定币接入零售场景。

其推出的HKDG稳定币已实现三大突破:

  • 跨链互通:与Paxos合作完成新加坡、阿联酋监管沙盒测试,支持USDG与HKDG跨链兑换;
  • 极速结算:通过SWIFT与CIPS清算网络,将跨境支付周期从3-6天压缩至10秒内;
  • 低成本融资:独创“订单即融资”模式,基于区块链存证实现10分钟放贷,成本较传统信用证降低65%。

2. 京东币链科技:供应链金融的“技术杀手锏”

京东的打法更聚焦于自身生态:

  • 双币种稳定币:拟发行锚定港元、美元的JD-HKD,优先用于京东全球购跨境结算,预计年交易量超300亿元;
  • 技术自研:基于以太坊公链与JD Chain区块链平台,支持2万TPS(每秒交易量),结算速度达秒级;
  • 硬件加持:与飞天诚信合作开发“链盾Pro”加密设备,保障私钥存储安全,跨境支付模块市占率达39%。

B2B场景落地堪称“精准打击”:

  • 供应链融资:在合肥分行试点“绿色信贷快速通道”,新能源企业贷款审批时间压缩至3天;
  • 线下支付:拉卡拉500万台POS终端升级稳定币支付,覆盖东南亚跨境电商园区,支持36种货币秒级兑换;
  • 手续费革命:跨境支付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60%,2025年Q1交易量突破10亿元。

3. 圆币科技:红杉系“资本+技术”的突围尝试

背靠红杉中国等顶级机构,圆币科技的HKDR稳定币选择差异化路径:

  • 合规优先:完成沙盒测试,储备资产由众安银行托管,费率0.1%-0.5%;
  • 跨境支付:与连连国际合作,探索东南亚电商市场;
  • 绿色金融:试水能源类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融入蚂蚁森林碳积分体系。

但其短板同样明显:缺乏传统金融机构背书,储备管理合规性面临更严格审查。

态度观点:B2B场景为何成为竞争“胜负手”?

1. 跨境支付的“效率革命”需求迫切

传统跨境支付依赖SWIFT系统,平均耗时3-5天,手续费高达3%-6%。而稳定币通过区块链技术,可实现实时到账与0.1%的手续费。以东南亚市场为例:

  • 基建项目:中资企业在印尼的电站建设,通过渣打稳定币实现资金24小时流转,供应商资金周转效率提升15倍;
  • 跨境电商:京东稳定币支持泰国商家用泰铢购买中国商品,免去货币兑换环节,订单处理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2小时。

2. 供应链金融的“信任重构”空间巨大

传统供应链融资依赖核心企业信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成本高。稳定币通过区块链存证与智能合约,可实现:

  • 信用穿透:京东“订单即融资”模式,将融资成本从年化12%降至4%;
  • 风险可控:渣打联合体的链上审计工具,实时监控储备金与流通量比例,误差率控制在0.01%以内。

3. 监管层的“安全优先”导向

香港金管局明确要求:

  • 储备资产100%托管:由持牌机构独立管理,确保高流动性;
  • 链上审计:每月公开审计报告,杜绝“空气币”风险;
  • 场景落地:优先批准有明确B2B应用的项目,而非“为发币而发币”。

这种导向下,渣打联合体与京东币链科技的优势凸显:前者有银行级风控,后者有供应链生态,而圆币科技的技术路线需面对更严格的合规审查。

深层影响:稳定币竞争如何重塑全球金融格局?

1. 人民币国际化的“数字跳板”

京东币链科技透露,若政策允许,未来将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推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贸易中替代部分美元结算。2024年,渣打已支持720个共建项目,总金额1300亿美元,其中35%为清洁能源领域。稳定币的普及将进一步降低人民币跨境使用门槛。

2. 传统银行的“数字突围”

渣打银行的转型具有标杆意义:

  • 组织架构:在深圳前海设立数字金融实验室,研发区块链跨境支付解决方案;
  • 生态合作:与Lazada、Shopee合作,推动稳定币在东南亚电商市场渗透;
  • 全球布局:计划在新加坡、阿联酋申请牌照,2028年目标占据全球跨境支付市场10%-15%份额。

3. 监管科技的“全球标准”

香港的稳定币监管框架正在成为范本:

  • 技术中立:允许公有链与联盟链并行,但要求储备资产托管方为持牌机构;
  • 反洗钱创新:引入KYA(了解你的地址)、KYT(了解你的交易)技术,提升链上风险监测能力;
  • 国际协作:与泰国、阿联酋央行数字货币网络直连,完成10万笔压力测试。

结语:稳定币竞争,一场未完待续的金融实验

三家机构的争夺,本质是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的“权力交接”。当渣打的全球网络遇上京东的供应链生态,当银行级风控碰撞区块链技术,B2B场景的稳定币应用正在改写跨境支付的规则。

但挑战同样存在:如何平衡创新与监管?如何避免技术垄断?如何让中小微企业真正受益?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稳定币是昙花一现的“金融概念”,还是重塑全球贸易的“数字基础设施”。

你认为稳定币会颠覆传统跨境支付吗?哪家机构最有可能率先突围?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网友原创或者AI撰写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产业区块链

跨境支付“链上飞”:2025年数字货币跨境结算的三大技术攻坚方向

2025-9-22 17:01:22

产业区块链

200亿央票落地香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跃”

2025-9-22 18:52:0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