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管局亮剑:无牌稳定币宣传,一场危险的“财富游戏”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2025年9月,香港金管局再次敲响警钟:无牌稳定币宣传风险升级!自8月1日《稳定币条例》实施以来,数十家机构扎堆申请牌照,但初期仅数张牌照待批,市场炒作与虚假宣传泛滥。金管局重拳出击,明确无牌推广属违法,最高可判监禁六个月,并要求储备资产1:1挂钩、独立审计。这场监管风暴背后,是香港对金融安全的坚守,还是对创新的束缚?市场博弈正酣,投资者该如何自保?

前言:当“稳定币”变成“不稳定”的代名词

2025年9月的香港,金融圈的焦点从虚拟资产交易转向了一个更敏感的话题——稳定币。自8月1日《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以来,市场像被点燃的火药桶:一边是数十家机构扎堆申请牌照,另一边却是无牌宣传泛滥,投资者被“高回报”“限量特惠”等话术裹挟,甚至有人因此倾家荡产。

香港金管局连发警告:“仅表达申请意向不等于获批,无牌推广稳定币属违法!” 这场监管风暴背后,是金融安全的底线之争,还是市场创新的阵痛?本文将剥开层层迷雾,直击稳定币市场的核心矛盾。


热点概况:无牌宣传泛滥,监管重拳出击

1. 牌照审批“严进宽出”:初期仅数张,沟通≠认可

“我们收到超过50家机构的申请,但初期只会批出数张牌照。” 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在7月的公开文章中直言。这一数字与市场的狂热形成鲜明对比——自2024年底《稳定币条例》草案公布以来,从科技巨头到传统金融机构,甚至部分与加密货币无关的上市公司,纷纷宣布“布局稳定币业务”,股价随之飙升。

但金管局的态度异常冷静:“与监管层的初步沟通、提交材料,甚至公开表达意向,都不构成牌照批准的承诺。” 例如,某金融科技公司曾在社交媒体宣称“已获金管局预批牌照”,实则仅完成了初步咨询。金管局随即发声澄清,并要求其删除不实信息。

2. 无牌宣传“零容忍”:最高判监禁六个月

8月1日条例生效后,金管局联合警方启动专项整治。根据规定,向公众宣传推广无牌稳定币属刑事犯罪,最高可罚款5万港元及监禁六个月。截至9月初,已有3家机构因虚假宣传被立案调查,其中1家涉及“AI换脸”视频诈骗——犯罪分子伪造监管层官员形象,诱导投资者购买“即将获批”的无牌稳定币。

“市民要警惕‘高回报’陷阱,任何未经官方名单确认的稳定币,都是非法金融活动。” 金管局发言人强调。目前,官网持牌名单仍为空白,但已有11家虚拟资产交易平台通过其他类别牌照合规运营。

3. 储备资产1:1挂钩:防崩盘,独立审计成标配

为避免重演2022年TerraUSD崩盘惨剧,金管局要求稳定币发行人必须将储备资产与参考货币(如港元、美元)按1:1比例挂钩,并由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每月核查。某申请机构曾提议用“算法+部分资产抵押”模式,被金管局直接驳回:“稳定性是底线,任何创新都不能突破这一原则。”

此外,反洗钱规则全面升级:持牌人需对客户钱包进行风险评级,非托管钱包交易需额外验证身份,并遵守“旅行规则”(即记录转账双方信息)。国际清算银行在年度报告中指出:“香港的监管框架为全球提供了范本。”


态度观点:监管不是“紧箍咒”,而是“安全网”

1. 市场狂热背后的“三宗罪”

第一宗:概念炒作远超实际应用
数十家申请机构中,超过70%的方案停留在“提升跨境支付效率”“支持Web3.0”等宏观愿景,却无法回答“如何落地香港”“如何管控风险”等具体问题。某申请方曾提出“用稳定币支付茶餐厅费用”,被专家嘲讽:“连系统测试都没做,就敢画饼?”

第二宗:上市公司“蹭热点”推高股价
3家传统行业上市公司在宣布“布局稳定币”后,股价一周内暴涨40%,但后续披露的计划仅是“与持牌机构合作”。深交所已对其中1家启动问询,要求说明“业务实质与盈利模式”。

第三宗:诈骗手段迭代,投资者防不胜防
除“AI换脸”外,近期还出现“数字港元钓鱼链接”——犯罪分子冒充金管局发送短信,诱导用户点击虚假链接输入钱包密码。警方数据显示,8月相关诈骗案涉案金额超2亿港元,受害者多为50岁以上群体。

2. 监管“严字当头”,为何争议不断?

支持者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以最高标准防范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都在反思监管缺失,香港不能重蹈覆辙。” 香港大学金融学教授李明指出。

但反对声音也不绝于耳:某申请机构负责人抱怨:“审批流程太长,等拿到牌照,市场早被海外竞争对手占领。” 更有观点质疑:“过度监管会扼杀创新,新加坡、瑞士的稳定币市场已经领先一步。”

3. 平衡术:如何既“管得住”又“放得活”?

金管局的策略是“分步走”:初期严格限制牌照数量,确保合规机构具备足够风控能力;中期根据市场反馈调整规则,例如允许持牌机构与无牌但合规的技术方合作;长期推动国际监管协同,避免“监管套利”。

“张弛有度才是监管艺术。” 余伟文在内部会议上强调,“先严后松,总比先乱后治成本低。” 这一思路也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认可,其在最新报告中称:“香港的模式为新兴金融监管提供了宝贵经验。”


深度分析:稳定币市场的“香港实验”

1. 商业模式重构:从“野蛮生长”到“合规竞争”

过去,稳定币发行多依赖“牌照套利”——在监管宽松地区注册,再通过合作方进入香港市场。但《稳定币条例》明确,任何面向香港公众的业务都必须直接持牌。这迫使机构重新设计商业模式:

  • 技术输出型:为持牌机构提供区块链底层服务,按交易量分成;
  • 场景合作型:与零售、旅游等行业绑定,例如用稳定币支付跨境购物费用;
  • 合规创新型:开发符合反洗钱规则的隐私钱包,平衡用户体验与监管需求。
2. 行业应用前瞻:跨境支付、Web3.0的“基础设施”

尽管挑战重重,稳定币的长期价值仍被看好。香港科技园已聚集20余家区块链企业,试点稳定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应用。某物流公司负责人表示:“用稳定币支付货款,到账时间从3天缩短至10分钟,汇率风险也降低了。”

此外,Web3.0开发者社区正探索“稳定币+NFT”模式,例如用稳定币购买数字艺术品,避免加密货币价格波动带来的资产缩水。

3. 全球监管博弈:香港能否成为“标准制定者”?

当前,全球对稳定币的监管态度分化:美国侧重反洗钱,欧盟关注消费者保护,新加坡则采取“沙盒机制”鼓励创新。香港的独特之处在于“高门槛+严执行”,这使其有可能成为全球稳定币市场的“合规标杆”。

“如果香港能证明严格监管与市场活力可以共存,其他司法管辖区可能会效仿。” 瑞士金融研究所专家马克·穆勒指出。


结语:在风险与创新间,寻找香港的“最优解”

稳定币市场的这场监管风暴,本质上是金融安全与创新发展的博弈。香港的选择——初期严控、中期调整、长期协同——或许不是最激进的路径,却是最稳妥的方案。

对于投资者:警惕“高回报”陷阱,核实信息来源,记住“无牌即非法”;
对于机构:合规不是枷锁,而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入场券”;
对于监管层: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同时,避免扼杀创新,仍需持续探索。

这场“香港实验”的结果尚未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市场回归理性,当监管与创新形成合力,稳定币才能真正成为金融体系的“稳定器”。

您认为香港的监管模式能否成功?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网友原创或者AI撰写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产业区块链

音乐NFT 2.0时代:2025年9月全球顶级厂牌如何用AI+区块链重构版权经济?

2025-9-3 18:02:36

元宇宙基建革命

从关晓彤减脂餐到元宇宙健身音乐:可穿戴设备如何用NFT激励用户运动?

2025-7-10 11:29:3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