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概况:巨头入局,香港成稳定币“试验场”
2025年8月13日,香港金融圈掀起一场风暴——蚂蚁集团旗下蚂蚁数科与京东币链科技(香港)被曝已正式提交香港稳定币牌照申请材料。这一动作,标志着中国科技巨头在数字货币领域的竞争正式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全球跨境支付领域,传统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长期以来,SWIFT系统占据主导地位,但平均3 – 5天的交易耗时、高达交易金额1% – 3%的手续费,让跨境支付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而稳定币的出现,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香港,这座国际金融中心,成为了这场变革的关键“试验场”。2025年8月1日,《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这是全球首个法定货币稳定币监管框架。条例对发行人提出三大核心条件:储备资产100%覆盖流通稳定币面值,且需由现金、3个月内存款或1年内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全额抵押;申请机构必须为香港注册公司,配备常驻管理团队,接受香港金管局(HKMA)现场检查;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方案要通过CertiK等机构的安全认证。
如此严格的监管,却吸引了众多科技与金融巨头的目光。除蚂蚁、京东外,渣打银行与安拟集团、香港电讯的合资公司,以及圆币创新科技等机构也纷纷提交申请。香港首批稳定币牌照预计仅发放3 – 4张,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京东蚂蚁“亮剑”:技术破局,重塑跨境支付规则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京东与蚂蚁各有“杀手锏”。
京东币链科技推出的“JD – HKD”稳定币,锚定港元1:1发行,储备资产由渣打银行托管,并接入香港电讯的支付场景。在沙盒测试第二阶段,其已覆盖跨境电商结算、供应链融资等B2B场景。在东南亚市场的实测中,跨境支付到账时间从3天大幅缩短至2小时,手续费更是降至0.1%。这一成果,让传统跨境支付模式相形见绌。
蚂蚁数科则另辟蹊径,通过区块链技术为持牌机构提供合规基础设施。其自主研发的链上审计系统,可实时监控储备资产流动性,风险控制模块已通过慢雾科技等第三方安全审计。此外,蚂蚁链Jovay Layer2架构支持每秒10万笔交易(TPS),为稳定币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从技术层面看,稳定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支付即结算”,将跨境支付周期压缩至秒级,成本降低90%以上。这与传统跨境支付形成鲜明对比,也正是京东与蚂蚁敢于挑战传统支付模式的关键所在。
聚焦B2B:规避投机,服务实体经济
与面向C端的加密货币不同,京东与蚂蚁明确将稳定币定位为B2B跨境支付工具,这一战略选择意义深远。
京东稳定币首批应用场景丰富多样。在跨境电商结算方面,为东南亚电商平台提供实时港元结算服务,有效解决了中小商家面临的汇率风险问题。以往,商家因汇率波动可能遭受巨大损失,如今稳定币的实时结算功能让他们吃下了“定心丸”。
供应链融资领域,京东通过链上确权技术,将新能源充电桩收益权等资产代币化,实现跨境融资秒级到账。这一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融资的繁琐流程,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资渠道。
贸易清分方面,京东与渣打银行合作,在新加坡、阿联酋等地搭建区域性稳定币清算网络,进一步提升了跨境贸易的效率。
蚂蚁数科则强调“技术输出”战略。其合规解决方案已服务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机构,实现代币化存款跨境结算。例如,某欧洲企业通过蚂蚁链平台发行港元稳定币,完成对东南亚供应商的实时支付,避免了传统银行电汇的中间行手续费,降低了交易成本。
这种聚焦B2B场景的策略,不仅规避了加密货币领域的投机风险,更将稳定币的应用深深扎根于实体经济,为全球贸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竞争格局:首张牌照花落谁家?
随着香港稳定币牌照发放进入倒计时,竞争愈发激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各机构都亮出了自己的优势。
京东与蚂蚁优势明显。从场景闭环来看,京东依托庞大的电商、物流生态,蚂蚁依托支付宝全球支付网络,能够快速落地稳定币应用。以京东为例,其电商平台上的众多商家对跨境支付有着迫切需求,稳定币的推出可以无缝对接这些场景,实现快速推广。
技术壁垒方面,蚂蚁链的千亿级TPS能力与京东的跨境清分系统,构成了差异化竞争力。在跨境支付中,高并发处理能力至关重要,蚂蚁链的技术优势能够确保在大量交易同时进行时,系统依然稳定运行。
合规经验上,两者均已完成监管沙盒测试,储备资产托管方案获HKMA认可。这意味着它们在合规运营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为获得牌照增添了重要砝码。
然而,其他竞争对手也不容小觑。渣打银行与安拟集团、香港电讯的合资公司,以及圆币创新科技等机构,在金融资源、技术实力等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这场竞争,究竟谁能率先突围,获得首张牌照,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全球视野:数字货币竞争升级
稳定币的竞争,早已超越了商业范畴,成为国家数字货币战略的延伸。
美国《GENIUS法案》要求稳定币储备资产100%由美元资产支持,试图巩固美元霸权。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美元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美国通过这一法案,试图将稳定币纳入其掌控之下,进一步强化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而中国则通过香港试点,探索人民币数字化路径。京东与蚂蚁的布局,暗含着国际化野心。京东计划通过CIPS系统建立离岸人民币支付通道,蚂蚁则与新加坡金管局合作推进多币种稳定币。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地位,也为中国数字货币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所言:“稳定币将重塑全球支付体系,而合规化是唯一路径。”在全球数字货币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合规发展是中国科技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
态度观点:稳定币革命,中国科技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这场稳定币的竞争,对于中国科技企业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从机遇方面来看,稳定币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跨境支付需求持续增长。稳定币以其高效、低成本的优势,有望成为未来跨境支付的主流方式。中国科技企业凭借在区块链技术、支付场景等方面的优势,有机会在这个新兴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例如,蚂蚁数科和京东币链科技在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果能够获得香港稳定币牌照,它们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国际影响力。同时,稳定币的发展也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区块链技术、数字资产托管等,为中国科技企业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然而,挑战也不容忽视。首先,监管环境日益严格。香港《稳定币条例》对发行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加强对稳定币的监管。中国科技企业需要在合规运营方面投入大量资源,确保业务符合各国监管要求。
其次,技术安全风险不容忽视。稳定币基于区块链技术,而区块链技术虽然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优点,但也面临着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风险。一旦发生安全事件,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也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声誉。
此外,国际竞争也十分激烈。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数字货币领域起步较早,拥有强大的技术和金融实力。中国科技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这场稳定币革命中,中国科技企业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合规运营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尾:稳定币新征程,未来可期
随着香港稳定币牌照发放进入倒计时,京东与蚂蚁的这场技术竞赛,不仅关乎商业利益,更将决定未来全球跨境支付的话语权。在这场变革中,中国科技企业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区块链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稳定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科技企业以合规创新为矛,积极投身于这场全球数字货币竞争。无论最终谁能获得首张牌照,这场竞争都将推动全球跨境支付体系的变革与升级。
未来,稳定币有望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支付工具,促进全球经济的互联互通。我们期待中国科技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球数字货币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读者朋友们,对于这场稳定币的竞争,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