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音乐NFT新规落地:全球首个AI生成音乐版权确权标准如何影响行业格局?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2025年7月,国际音乐版权组织发布《AI生成音乐NFT确权指南》,全球首个AI生成音乐与NFT融合的版权确权标准落地!这一新规破解AI音乐版权“灰色地带”,重构行业生态,让AI作曲平台、独立音乐人、唱片公司找到新定位。新规明确版权分配、确权机制,平衡技术伦理与商业利益,加速NFT市场去泡沫化。随着区块链、AI深度融合,音乐NFT将重构产业生态,麦肯锡预测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120亿美元。这场变革正推动音乐产业迈向“创作自由”与“权益保障”并存的新时代,未来值得期待!

2025年7月,国际音乐版权组织(IMCO)一纸《AI生成音乐NFT确权指南》横空出世,瞬间在全球音乐产业掀起惊涛骇浪。这不仅是全球首个针对AI生成音乐与NFT技术融合的版权确权标准,更是音乐产业在技术伦理商业利益之间艰难探索后迈出的关键一步,其影响力或将重塑整个行业的未来走向。

新规核心:破解AI音乐版权“灰色地带”

版权归属的“三元分配模型”

长久以来,AI生成音乐的版权归属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带”,开发者、使用者和数据提供者之间的利益纷争不断。而《AI生成音乐NFT确权指南》首次提出的“三元分配模型”,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清晰的解决方案。

该模型明确指出,AI生成音乐版权的归属需综合考量三方贡献。开发者提供AI作曲工具的核心技术,如算法、模型训练等,是技术创新的源头;使用者通过输入指令、修改参数等“创造性劳动”参与创作,赋予了音乐独特的灵魂;数据提供者贡献训练数据的音乐人或版权方,为AI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以OpenAI Jukebox与环球音乐的合作为例,Jukebox作为开发者提供AI作曲技术,环球音乐提供经典曲库作为训练数据,独立音乐人则通过调整参数生成新曲目。根据《AI生成音乐NFT确权指南》,版权收益将按4:3:3的比例分配。这一分配方式既保障了技术方的创新价值,又维护了数据提供者的权益,同时也激励了使用者积极参与创作,实现了三方利益的平衡。

NFT确权的“双链验证机制”

NFT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应用,为音乐版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存在版权存证漏洞等问题。此前,HitPiece平台未经授权出售音乐NFT的乱象,就暴露了这一技术的缺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AI生成音乐NFT确权指南》要求所有AI生成音乐NFT必须通过“双链验证”。创作链记录AI生成过程的完整数据,包括输入指令、修改记录等,确保创作的可追溯性;版权链关联音乐人、数据提供者的授权信息,明确版权的归属。

这一机制的实施,直接回应了此前的行业乱象。例如,2022年HitPiece平台因未获取音乐人授权而被RIAA(美国唱片业协会)叫停。而在新规下,任何NFT交易平台若未完成双链验证,将面临全球范围内的法律追责,这为音乐NFT的合法交易提供了有力保障。

行业影响:从平台到音乐人的生态重构

AI作曲平台:技术壁垒与合规成本并存

对于AIVA、Amper Music等AI作曲平台而言,《AI生成音乐NFT确权指南》的出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明确的版权分配规则为它们吸引了更多音乐人合作。例如,AIVA已与索尼音乐达成协议,为其提供AI辅助创作工具,这将有助于平台扩大业务范围,提升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合规成本的显著上升也给平台带来了巨大压力。据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平台需投入额外15% – 20%的成本用于双链验证系统开发。这对于一些中小平台来说,可能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支,甚至可能导致部分平台退出市场,从而加剧行业的竞争格局。

独立音乐人:收益模式从“一次性买断”到“长期分成”

新规为独立音乐人开辟了可持续的收益渠道,改变了他们以往依赖唱片公司“一次性买断”的收益模式。以中国独立音乐人LÂLKA为例,其通过NFT平台发行AI生成曲目,粉丝购买NFT后可获得流媒体播放分成。

根据《AI生成音乐NFT确权指南》,若粉丝参与二次创作(如混音),其NFT持有者还可通过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投票决定收益分配比例。这种模式使音乐人从单纯的内容创作者转变为与粉丝共建生态的参与者,实现了收益的最大化和长期化。

唱片公司:从“内容垄断者”到“数据服务商”

环球音乐与OpenAI Jukebox的合作揭示了传统唱片公司的转型路径。在新规下,环球音乐不再局限于版权分销,而是通过提供经典曲库数据获取分成。

例如,其授权Jukebox使用迈克尔·杰克逊的曲风训练模型,生成的新曲目在Spotify上的流媒体收益中,环球音乐可获得30%的版权分成。这种“数据即资产”的模式,正在重塑行业价值链,使唱片公司从传统的内容垄断者转变为数据服务商,为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技术伦理与商业利益的平衡:一场未完成的博弈

伦理争议:AI是“工具”还是“创作者”?

尽管《AI生成音乐NFT确权指南》明确了版权分配规则,但关于AI创作伦理的争论仍未平息。2024年,超过200位国际艺术家联名呼吁禁止AI未经授权使用人类作品训练模型,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副总干事朱严政也指出,部分AI企业通过“投喂”盗版音乐数据降低成本,严重损害原创者权益。

对此,《AI生成音乐NFT确权指南》要求AI平台必须公开训练数据来源,并建立“版权清算机制”。若使用未授权数据,需按流媒体收益的5%向版权方补偿。然而,这一条款的执行难度仍存争议。例如,OpenAI曾因Jukebox模型训练数据来源不清,被美国版权局要求提交详细清单,否则其生成的曲目将无法获得NFT确权。这表明,在技术伦理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商业利益:NFT市场从“狂热”到“理性”

新规的落地也加速了NFT市场的去泡沫化。2021年,Kings of Leon发行的NFT专辑《When You See Yourself》首周销售额超200万美元,但其中70%的收益来自投机性炒作。而根据《AI生成音乐NFT确权指南》,NFT交易需绑定实际版权收益(如流媒体分成),这导致短期投机资金撤离,但长期投资者信心增强。

据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AI生成音乐NFT的交易额同比增长300%,而投机性交易占比从2021年的65%降至15%。这一变化表明,NFT市场正在从狂热的投机阶段回归理性,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未来展望:从“确权标准”到“产业生态”

IMCO秘书长在发布会上强调:“《AI生成音乐NFT确权指南》不仅是版权规则,更是音乐产业向Web3.0转型的基石。”随着区块链、AI技术的深度融合,音乐NFT正在重构产业生态。

在创作端,AI作曲平台与音乐人合作生成个性化曲目,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在交易端,NFT确权保障版权透明,智能合约自动分配收益,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在消费端,粉丝通过NFT持有参与决策,形成“创作 – 消费 – 收益”闭环,增强了粉丝的参与感和忠诚度。

麦肯锡预测,到2027年,NFT音乐市场规模将达120亿美元,占全球数字音乐市场的38%。而《AI生成音乐NFT确权指南》的落地,无疑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为音乐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结语:变革已来,未来可期

2025年7月的这场变革,没有喧嚣的发布会,没有资本的狂欢,却以一份《AI生成音乐NFT确权指南》重新定义了音乐产业的底层逻辑。当AI作曲平台、独立音乐人、唱片公司在版权框架下找到各自的生态位,当技术伦理与商业利益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音乐产业终于迎来了“创作自由”与“权益保障”并存的新时代。这场变革必将推动音乐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网友原创或者AI撰写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产业区块链

2025年7月音乐元宇宙DAO治理升级:初音未来粉丝社区如何通过NFT投票决定新歌风格?

2025-7-18 17:49:40

产业区块链元宇宙基建革命

元宇宙音乐节“碳中和大考”:2025年7月Decentraland虚拟演唱会如何实现零碳排放?

2025-7-18 18:08:4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