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块链技术特性与产业适配性
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可追溯、防篡改等显著特性,与实体经济需求展现出高度的契合性,为实体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去中心化是区块链的核心特性之一,它打破了传统中心化机构的垄断,实现了节点之间的平等协作。在实体经济中,许多行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中间环节过多等问题,导致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分布式账本的方式,让所有参与方都能实时共享信息,减少了对中间机构的依赖,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成本。例如,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系统可以让供应商、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简化融资流程,提高资金流转效率。
可追溯性是区块链的另一个重要特性。通过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每一笔交易都被记录在案,并且可以追溯到交易的源头。这一特性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产品溯源、食品安全等领域。以阳澄湖大闸蟹为例,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大闸蟹从养殖、捕捞、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溯源,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大闸蟹的详细信息,确保购买到的是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同时,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区块链系统快速准确地追责,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防篡改是区块链技术的重要保障。由于区块链采用了密码学算法和共识机制,一旦数据被记录在区块链上,就很难被篡改。这一特性为实体经济中的数据安全和信任建立提供了有力支持。在金融领域,区块链的防篡改特性可以确保交易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金融欺诈和数据泄露。在政务领域,区块链可以用于政务数据的存证和共享,提高政务服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综上所述,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可追溯、防篡改等技术特性与实体经济的需求高度契合,为实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机遇。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相信它将在实体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产业区块链的演进逻辑与政策导向
1.从代币经济到产业落地的范式转变
我国“无币区块链”政策导向具有必然性。代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滋生了诸多问题,如市场炒作、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而“无币区块链”专注于技术本身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能避免代币带来的风险,将区块链的价值回归到赋能实体产业上。
从国际发展路径来看,部分国家对代币经济监管相对宽松,导致虚拟货币市场较为活跃,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金融乱象。而我国从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的大局出发,坚定地推行“无币区块链”。
相关政策文件明确了区块链技术在产业应用的鼓励方向,禁止虚拟货币的交易炒作。如《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等,强调了对虚拟货币相关活动的打击,引导区块链产业向合规、健康的方向发展,推动区块链从代币经济向产业落地的范式转变。
2.新基建背景下的战略定位
区块链纳入国家新基建,具有深刻的政策内涵。新基建旨在打造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推动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区块链作为其中的关键技术,能够为数字经济提供可信的基础支撑。
各地纷纷出台产业扶持案例,以推动区块链在新基建中的应用。以苏州相城区为例,获批创建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导区。相城区不断推动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促进应用场景创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的第七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名单中,相城区7个区块链应用(项目)备案成功,在全市占比70%,全省占比23%。相城已集聚区块链技术和应用企业160家,共计37个应用场景备案成功,是江苏省拥有区块链备案场景最多的地区。
数字基建的顶层设计逻辑在于,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可信的数字环境,促进数据的流通和共享,提高产业协同效率。在供应链领域,区块链可以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实时同步,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在政务领域,区块链有助于实现政务数据的安全共享和高效利用,提升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各地的实践,区块链在新基建中的战略定位愈发清晰,将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核心路径
1.供应链协同网络的信任重构
区块链在供应链协同网络的信任重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在物流溯源和订单融资场景。
在物流溯源方面,以阳澄湖大闸蟹为例,苏州域乎区块链科技有限公司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大闸蟹卡券防伪溯源”场景落地。大闸蟹从养殖、捕捞、运输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信息,都被记录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上。消费者购买大闸蟹后,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获取其详细的溯源信息,确保购买到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一旦出现假冒伪劣或质量问题,监管部门可依据区块链上的记录快速准确追责。这种可追溯性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也规范了市场秩序。
在订单融资场景,传统模式下金融机构难以准确掌握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情况,导致融资风险较高。而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防篡改特性,使得供应链上的订单信息、物流信息等能够实时共享且不可篡改。金融机构可以基于这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企业提供订单融资服务,降低了融资风险,提高了资金流转效率,重构了供应链协同网络中的信任关系。
2.数据要素市场的确权机制创新
数据流通中的权属认定难题一直是制约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区块链存证与隐私计算融合方案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区块链存证利用其防篡改和可追溯的特性,将数据的产生、使用和流转过程记录在链上,形成不可篡改的证据链。这使得数据的权属能够得到清晰的界定,为数据所有者提供了可靠的权益保障。隐私计算则在保证数据不泄露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分析和挖掘,让数据在安全的环境中发挥价值。
以政务数据共享为例,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涉及大量敏感信息,权属认定和安全保护至关重要。通过区块链存证与隐私计算融合方案,政务数据的来源、使用情况等信息被记录在区块链上,确保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得到明确划分。同时,隐私计算技术保证了数据在共享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了数据泄露的风险。这不仅提高了政务数据的共享效率,也增强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推动了政务服务的数字化转型。
3.产业金融的信用穿透实践
在产业金融领域,应收账款融资、数字票据等场景中,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困境。区块链技术通过信用穿透机制,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
在应收账款融资方面,传统模式下金融机构难以核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区块链技术可以将应收账款的产生、转让等信息记录在链上,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不可篡改。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区块链系统准确掌握应收账款的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核心企业的信用也可以通过区块链传递到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降低了融资成本。
在数字票据场景,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技术,使得数字票据的发行、流转和兑付更加透明和安全。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数字票据获得融资支持,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区块链的信用穿透实践,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促进了产业金融的健康发展。
四、可信数字基建的挑战与破局之道
1.技术瓶颈与标准体系构建
区块链技术在可信数字基建中面临着跨链互通、性能优化等技术难题。跨链互通是实现不同区块链之间数据和价值交换的关键,但目前不同区块链的技术架构、共识机制等存在差异,导致跨链技术的实现难度较大。信通院白皮书数据显示,当前跨链技术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项目仍在进行技术验证和试点。
性能优化也是区块链技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区块链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对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区块链的分布式架构和共识机制使得其性能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大规模商业应用的需求。
在国家标准建设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在积极推动区块链标准的制定,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标准的不完善导致市场上区块链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区块链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未来,需要加强跨链技术和性能优化的研究,加快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为可信数字基建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2.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模式
区块链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需要区块链服务商、场景方、监管机构三方的共同参与。
区块链服务商负责提供区块链技术和解决方案,是产业生态的技术支撑者。场景方则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主体,为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监管机构则负责制定政策和规则,保障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三方协同机制在于,区块链服务商根据场景方的需求,开发合适的区块链产品和服务;场景方通过应用区块链技术,提升自身的业务效率和竞争力;监管机构则通过制定政策和规则,引导区块链产业的合规发展。
以上海浦江数链为例,它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区块链产业生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区块链服务商可以展示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场景方可以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监管机构可以进行实时监管。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三方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了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生态的共建,各方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区块链服务商应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场景方应积极探索应用场景,监管机构应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和规则,共同打造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区块链产业生态。
3.监管科技融合创新探索
在区块链可信数字基建中,链上监管沙盒、智能合约审计等前沿领域的合规性技术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链上监管沙盒为区块链创新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测试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企业可以在监管机构的监督下,对新的区块链产品和服务进行测试和验证,降低创新风险。监管机构可以实时监测企业的创新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确保创新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智能合约审计则是保障智能合约安全的重要手段。智能合约是区块链应用的核心,但由于其代码的复杂性,容易出现漏洞和安全隐患。通过智能合约审计,可以对智能合约的代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问题,确保智能合约的正常运行。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科技的融合创新,探索更加有效的合规性技术解决方案。监管机构应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共同研发先进的监管技术和工具,提高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同时,企业也应积极配合监管机构的工作,加强自身的合规管理,共同推动区块链可信数字基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