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场被“技术确定性”推动的联姻
深度链讯 2025年10月22日讯:2025年10月22日,深圳达实智能大厦内,两份签署文件被推到聚光灯下——国内智慧城市龙头达实智能与网络安全领军者山石网科,正式宣布达成RWA(Real World Assets,实体资产代币化)技术战略合作。这场看似“跨界”的联姻,实则是技术演进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的必然选择。当低空经济的无人机在300米高空划出航线,当充电桩的收益权在区块链上完成秒级分账,当医疗数据的隐私保护与价值共享成为刚需,一场关于“如何让实体资产在数字世界中自由流动”的革命,正从这份协议中破土而出。
事件经过:从“技术对话”到“场景落地”的加速跑
签约现场:一场“没有客套”的技术发布会
签约仪式前,山石网科董事长叶海强带着团队直奔达实智能的物联网应用展示中心。没有冗长的致辞,没有礼花与香槟,双方技术人员直接围站在智慧楼宇控制屏前,讨论起“如何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充电桩收益权的实时分账”。“用户扫码充电的瞬间,系统就要完成收益计算、税务申报、多方分账,延迟不能超过0.5秒。”达实智能CTO边说边在平板上画出数据流图,山石网科的工程师立刻掏出笔记本,记录下关键参数。
这种“技术直球”的沟通风格,贯穿了整个合作谈判。据参与签约的内部人士透露,双方仅用3个月就敲定了合作框架,核心原因在于“需求高度互补”——达实智能手握全国3000多个智慧项目资源,却苦于资产确权与价值流通的技术瓶颈;山石网科拥有自主可控的安全芯片与区块链技术,却缺乏大规模场景的验证机会。“就像两块拼图,一拍即合。”一位项目负责人如此形容。
合作内容:给实体资产装上“数字身份证”
根据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发基于区块链的资产确权系统,重点攻克三大场景:
- 低空经济领域:针对当前国内空域资源利用率仅38%的痛点,通过RWA技术为无人机物流、空中交通等场景的空域使用权建立数字确权凭证。例如,某物流企业申请10平方公里空域的日使用权,系统将自动生成不可篡改的NFT凭证,并实时监控使用情况,确保资源高效分配。
- 充电桩收益权:在新能源汽车普及的背景下,充电桩运营商、场地提供方、电网公司的收益分配长期存在纠纷。合作方案通过智能合约,将每次充电的收益按预设比例自动分配至各方账户,并生成税务合规报告,将分账效率从“T+3”缩短至“T+0”。
- 医疗与工业数据:探索患者诊疗数据的隐私保护与授权共享模式,以及工业设备的产能租赁与收益结算。例如,医院可通过RWA系统向药企授权特定病种的数据使用权,同时确保患者隐私不被泄露;制造企业可将闲置设备的产能以“数字凭证”形式出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各方反应:市场“用脚投票”,行业“集体观望”
资本市场:股价波动背后的预期博弈
签约消息公布后,达实智能股价次日高开3.2%,但随后回落至1.8%涨幅;山石网科则因安全芯片概念延续涨势,单日涨幅达4.7%。“市场还在消化合作的长远价值。”某券商分析师指出,“短期看,低空经济和充电桩的场景落地需要1-2年时间,但长期而言,RWA技术可能重构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
行业声音:从“质疑”到“跟进”的转变
合作初期,业内不乏质疑声:“实体资产代币化会不会变成‘新瓶装旧酒’?”“区块链分账真的比传统系统更高效?”对此,达实智能用一组数据回应:在某试点充电站,智能合约分账使运营成本降低27%,纠纷率从15%降至0.3%。而山石网科则强调其安全芯片的自主可控性——“所有数据加密与智能合约执行都在国产芯片上完成,彻底规避‘卡脖子’风险。”
随着试点成果的披露,行业态度逐渐转变。10月下旬,华为、腾讯等企业开始频繁接触达实智能,探讨RWA技术在智慧交通、能源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可能;地方政府也抛出橄榄枝,深圳、成都等地已将RWA技术纳入“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
深度分析:RWA技术为何成为“必答题”?
底层逻辑:实体经济的“数字化突围”
当前,中国实体经济面临两大矛盾:一是资产利用率低(如低空经济38%、工业设备闲置率超40%),二是价值流通不畅(数据、设备等资产难以跨主体交易)。RWA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与智能合约的自动化执行,为实体资产赋予“数字身份”,使其能像数字货币一样自由流通。
以医疗数据为例,传统模式下,医院若要将患者数据用于科研,需经历层层审批、签署多份协议,耗时数月;而通过RWA系统,患者可在App上一键授权,数据使用记录实时上链,科研机构按使用量付费,整个过程可在24小时内完成。这种效率提升,对医药研发、精准医疗等领域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安全挑战:从“技术可信”到“生态可信”
尽管RWA前景广阔,但其推广仍面临关键障碍——安全。山石网科CTO坦言:“区块链能保证数据不被篡改,但无法阻止数据在录入前的造假。”例如,某充电桩若故意虚报充电量,智能合约仍会按错误数据分账。为此,合作方引入了“物联网+AI”的双重验证机制: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充电数据,并用AI模型比对历史记录,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触发人工审核。
此外,RWA生态的建立需要多方参与。达实智能董事长刘磅比喻:“这就像建一个数字市场,我们需要拉来资产所有者(医院、工厂)、使用者(药企、租赁方)、监管者(政府)和消费者(患者),还要确保市场的规则(智能合约)公平透明。”目前,双方已与20余家行业机构成立联合工作组,共同制定RWA技术的标准与规范。
结语:一场未完成的革命,但方向已然清晰
达实智能与山石网科的这场合作,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低空经济的资产利用率能否从38%跃升至85%?医疗数据的代币化会否引发隐私争议?工业设备的产能租赁能否催生新的商业模式?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时间与实践来验证。
但可以确定的是,RWA技术已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打开了一扇门。当无人机在区块链上申请空域,当充电桩的收益自动流入各方账户,当患者的数据成为可交易的“数字资产”,我们正见证一场关于“资产确权”与“价值流通”的深层变革。这场变革的终点,或许是一个更高效、更公平、更透明的经济体系——在那里,每一份实体资产,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数字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