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管局紧急辟谣:“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已发行”系假新闻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2025年10月,一则“全球首个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在香港发行”的假消息引爆舆论。香港金管局紧急辟谣,强调尚未批准任何稳定币牌照,所有相关宣传均属违法。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跨境数字货币市场的监管漏洞,更折射出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的永恒博弈。从社交媒体的误传到监管层的果断出手,从市场主体的合规探索到公众的信息素养短板,本文将层层拆解事件背后的逻辑,探讨香港如何以“监管先行”构建数字金融新秩序。

热点概况:一场由“假新闻”引发的监管风暴

谣言如何起?社交媒体成“重灾区”

深度链讯 2025年10月20日讯:2025年10月中旬,一则“AnchorX公司联合中联重科、联想,在香港发行全球首个离岸人民币稳定币AxCNH”的消息在微博、朋友圈等平台疯传。消息称,该稳定币“突破SWIFT限制,实现人民币秒级跨境结算”,甚至附上论坛签约现场的照片,引发大量转发。

然而,经《财经》记者核实,AnchorX实为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公司,其持有的稳定币牌照由哈萨克斯坦监管机构颁发,仅适用于当地市场。该公司虽在第十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签署合作备忘录,但明确表示“AxCNH需在持牌地区(如中国香港)取得牌照后方可运营”。

监管方如何回应?金管局“三连击”辟谣

面对舆论发酵,香港金管局在10月20日、22日、25日连续发布三份公告,核心信息直指要害:

  • 法规依据:《稳定币条例》于2025年8月1日生效,任何机构在香港发行法币稳定币或推广相关活动,均须获得金管局牌照;
  • 现状澄清:截至目前,金管局未批准任何稳定币发行人牌照,市面上所有宣传均属违法;
  • 风险提示:公众若接触此类推销,需立即核实信息,监管部门将对违规行为展开调查。

金管局官网的“持牌机构名单”页面更直接显示:“现时尚未有持牌的稳定币发行人,此列表将会适时更新。”

态度观点:监管不是“拦路虎”,而是“安全网”

谣言背后:谁在推动“监管套利”?

此次事件并非孤立案例。近年来,部分机构通过“海外注册、离岸运营”模式规避监管,利用信息差制造“合规假象”。例如,某未受监管的稳定币曾在2024年因储备资产不足引发挤兑,导致全球数万投资者血本无归。

“这些机构打的就是‘时间差’和‘地域差’。”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系教授李明指出,“在香港严格监管下,它们转而瞄准信息不对称的投资者,用‘全球首个’‘突破限制’等话术吸引眼球,实则风险极高。”

监管逻辑:香港的“平衡术”为何关键?

香港金管局的强硬态度,源于对系统性风险的零容忍。根据《稳定币条例》,发行人需满足三大核心条件:

  • 储备资产分隔:将等值流动性资产存放于指定托管机构,并定期接受审计;
  • 稳定机制维护:建立实时赎回系统,确保用户可随时按面额兑换法币;
  • 信息披露透明:每月公布储备资产明细,接受公众监督。

“这相当于给稳定币上了‘三道保险’。”某持牌银行高管表示,“相比之下,未受监管的稳定币可能将用户资金投入高风险资产,甚至直接挪用,投资者几乎无法追责。”

市场反应:合规机构“松口气”,投资者“需长心”

尽管AnchorX迅速澄清未在港展业,但此次事件仍让市场对稳定币的合规路径展开深度讨论。Conflux联合创始人张元杰透露,目前行业普遍采取“全球离岸市场运营,但明确立法持牌监管的地区需取得牌照后展业”的策略。“这既是合规要求,也是对用户负责。”

而对于普通投资者,香港金管局的提醒更显迫切:“若有人向您推销‘无牌稳定币’,请立即核实其牌照信息。记住,高收益背后可能是高风险,甚至可能是骗局。”

深度追问:稳定币的未来,路在何方?

全球监管竞速:从“野蛮生长”到“规则主导”

稳定币的崛起,本质上是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融合的产物。其以1:1储备金背书机制确保币值稳定,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高效跨境流转,成为跨境支付、贸易结算等领域的潜在颠覆者。然而,无序扩张带来的风险也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强监管:

  • 新加坡:推出《支付服务法案》,要求稳定币发行人持有至少等值的流动性资产;
  • 欧盟:通过《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对稳定币储备资产、信息披露等作出严格规定;
  • 美国:通过《稳定币透明度法案》,要求发行人每月披露储备资产明细。

香港的《稳定币条例》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创新之处在于:

  • 双轨制监管:涵盖本地及宣称锚定港元价值的境外稳定币发行行为;
  • 储备穿透机制:要求发行人将储备资产存放于指定托管机构,并定期接受审计;
  • 创新接口支持:为多币种稳定币生态发展预留空间,鼓励技术与应用创新。

香港的“先手棋”: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曾直言:“稳定币有望解决跨境支付效率低、成本高等痛点,但必须以‘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为前提。”这一表态,揭示了香港监管的核心逻辑——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同时,为数字金融创新提供土壤。

金管局总裁余伟文的观点更具象化:“我们既要避免‘一放就乱’,也要防止‘一管就死’。”例如,条例允许持牌机构在过渡期内申请临时牌照,同时通过“监管沙盒”机制测试创新应用;又如,金管局与人民银行推出“跨境支付通”,探索稳定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合规应用场景。

公众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防范”

此次谣言的广泛传播,也暴露出公众对数字货币领域的信息甄别能力不足。香港金管局呼吁公众:“在接触稳定币相关宣传时,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避免因虚假宣传遭受财产损失。”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已突破2500亿美元,但其中不乏未受监管的“野生”项目,投资者教育成为监管的重要配套措施。

结尾:监管护航,数字金融才能行稳致远

此次“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已发行”的谣言事件,既是香港稳定币监管的一次压力测试,也是全球数字金融治理的缩影。从社交媒体的误读到监管方的果断辟谣,从市场主体的合规探索到公众的信息素养提升,这场风波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在数字货币时代,监管不是创新的枷锁,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可以预见,随着《稳定币条例》的深入实施,香港将在跨境支付、贸易结算、数字资产交易等领域涌现更多合规创新案例。而全球稳定币市场的竞争,也将从“技术竞赛”转向“规则竞赛”——谁能构建更透明、更安全、更包容的监管框架,谁就能在这场变革中占据先机。

对于投资者而言,警惕“无牌”陷阱、核实信息来源是保护财产的第一道防线;对于监管者而言,持续完善规则、强化跨境协作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关键;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回归“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才是稳定币真正发挥价值的长久之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网友原创或者AI撰写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产业区块链

音乐NFT跨链革命:2025年,区块链“数据孤岛”如何被彻底击穿?

2025-10-20 18:05:02

产业区块链

香港RWA全球产业联盟启航:绿色能源代币化引领跨境新纪元

2025-10-20 22:33:0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