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中宣布,香港金融管理局将全面推进Ensemble项目,推动商业银行推出代币化存款,并支持用代币化存款结算货币市场基金。这一举措标志着香港在全球金融科技竞争中迈出关键一步,成为亚洲首个将代币化技术应用于实际金融业务的国际金融中心。
项目核心内容:
- 代币化存款:商业银行将发行数码形式存款,用户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实时跨行转账,结算时间从传统T+2缩短至T+0。
- 真实资产交易:绿色债券、电动车充电站、电子提单等现实世界资产(RWA)将通过代币化上链,实现7×24小时全球交易。
- 监管沙盒机制:金管局设立安全测试区,允许银行在真实场景中验证代币化交易模式,降低创新风险。
- 国际协作:项目将联合国际清算银行、数码港及跨国科技公司,共同制定代币化行业标准。
据金管局透露,首批试点资产包括香港机场管理局发行的绿色债券、特斯拉在港充电网络代币化份额,以及中远海运的电子提单系统。若测试成功,香港计划在2026年前完成代币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吸引全球万亿级资金流入。
态度观点:代币化革命,香港能否再立潮头?
1. 金融效率的颠覆性提升
传统金融交易依赖中心化清算所,跨境支付需经多级代理,耗时2-3天且成本高昂。代币化技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交易即结算”(T+0),将资金利用率提升300%。以绿色债券为例,代币化后发行周期可从3个月压缩至72小时,吸引全球ESG投资者。
案例:2024年,汇丰银行与蚂蚁集团合作完成全球首笔代币化信用证交易,将跨境贸易结算时间从5天缩短至8秒。Ensemble项目将此模式扩展至存款、债券等全品类资产,预计每年为香港金融市场节省超200亿港元运营成本。
2. 现实资产上链:万亿市场的价值重估
代币化不仅改变交易方式,更将重构资产估值逻辑。以电动车充电站为例,传统模式下,单个站点需通过SPV(特殊目的实体)融资,代币化后可直接分割为百万份数字权益,中小投资者可参与基础设施投资。据麦肯锡预测,全球RWA代币化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突破10万亿美元,香港若抢占先机,可分食30%以上份额。
争议点:资产代币化是否会导致“资产碎片化”?反对者认为,过度分割可能削弱资产整体价值;支持者则指出,智能合约可设定最低持有门槛,平衡流动性与稳定性。
3. 监管沙盒:创新与风险的平衡术
金管局采用的“监管沙盒”模式,允许银行在限定范围内测试代币化产品,既避免系统性风险,又鼓励技术迭代。例如,渣打银行正在沙盒中试验“代币化存款+碳信用”组合产品,企业客户可将存款收益自动转换为碳减排额度,实现金融与ESG目标的双重达标。
数据支撑:2024年香港证监会沙盒试验显示,参与项目的金融科技公司融资效率提升40%,不良率仅0.3%,远低于传统金融1.5%的平均水平。
4. 国际竞争:从“跟跑”到“领跑”
新加坡、瑞士等金融中心均在布局代币化市场,但香港凭借“一国两制”优势、成熟的法律体系及大湾区联动效应,更易吸引跨国资本。例如,Ensemble项目明确支持人民币计价资产代币化,为离岸人民币市场注入新动能。
专家观点:香港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指出:“代币化是金融基础设施的‘操作系统’升级,香港若能在2026年前完成标准制定,将主导亚太区数字资产定价权。”
行业影响:从银行到普通投资者的全链条变革
1. 商业银行:从资金中介到数据服务商
代币化存款要求银行具备区块链底层开发能力,传统IT架构面临淘汰风险。花旗银行香港分行已投入5亿港元升级系统,计划2026年前实现全量存款代币化。中小银行则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突围,例如东亚银行与腾讯云共建的“代币化资产平台”,已吸引超10万零售客户。
2. 投资者:从“持有资产”到“交易数据”
代币化将资产拆分为可编程单元,投资者可自定义收益分配规则。例如,购买代币化写字楼的用户可选择将50%租金收益自动再投资,剩余50%提现。这种“乐高式”资产组合模式,将降低专业投资门槛,吸引千亿级零售资金入场。
3. 监管层:从“规则制定”到“技术共治”
金管局要求参与沙盒的银行必须开源部分代码,接受社区监督。这种“监管即服务”(RaaS)模式,将监管规则嵌入智能合约,实现“交易即合规”。2024年试点中,该机制使反洗钱(AML)审查效率提升70%,误报率下降至0.1%。
风险警示:技术狂欢背后的三重挑战
1. 系统安全性
2024年,某国际银行代币化平台因私钥泄露被盗1.2亿美元,暴露区块链“去中心化”与“责任追溯”的矛盾。香港需建立强制保险机制,要求代币化平台按交易额0.5%计提风险准备金。
2. 法律适用性
代币化资产跨越多法域,一旦发生纠纷,适用哪国法律存在争议。香港律政司正在起草《数字资产管辖权条例》,明确以“资产实际控制地”为判定标准。
3. 市场泡沫化
2021年NFT市场崩盘教训犹在,代币化资产可能因投机过度重蹈覆辙。金管局计划引入“熔断机制”,当代币化债券价格波动超20%时自动暂停交易。
结语:代币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香港金管局的Ensemble项目,绝非一次技术试验,而是一场关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生存战。当新加坡央行宣布2026年实现80%国债代币化,当欧盟计划将碳信用全部上链,香港没有退路。
这场革命将重塑金融业的权力格局:银行需从“资金保管者”转型为“数据运营商”,投资者需从“被动持有”升级为“代码开发者”,监管者需从“事后追责”进化为“嵌入式治理”。
你认为代币化存款会取代现金吗?香港能否凭借Ensemble项目重夺亚洲金融科技之巅?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