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香港金融圈炸开锅——77家机构挤破头申请稳定币牌照,其中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亚洲)、中国银行(香港)、汇丰银行等传统金融巨头,也有蚂蚁数科、京东币链科技等科技新贵。这场争夺战的核心,是一张能决定未来十年全球数字金融话语权的“入场券”。香港金管局副总裁陈维民放话:首批牌照仅发个位数,2026年初揭晓!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技术竞赛,而是一场关于“谁制定规则、谁掌控资金流”的金融权力战争。
热点概况:77家机构混战,牌照成“稀缺资源”
2025年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全球首个稳定币监管框架落地。根据金管局要求,申请机构需满足三大硬指标:
- 资本金门槛:实缴股本至少2500万港元,或等值可自由兑换货币;
- 储备资产:100%由现金、短期银行存款或高评级债券支持,且需独立托管;
- 技术安全:必须通过沙盒测试,证明能抵御网络攻击并隔离客户资产。
截至9月,77家机构提交申请,涵盖银行、科技公司、支付平台三大阵营。传统金融机构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香港)试图延续线下优势;科技企业如蚂蚁数科、京东币链科技则押注区块链与跨境支付场景。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机构已提前布局:2023年,渣打银行联合安拟集团、香港电讯提交沙盒申请;2025年6月,蚂蚁集团明确表示将在香港申请牌照。
金管局的态度却异常冷静。陈维民在技术简报会上直言:“首批牌照数量极少,质量优先。” 甚至警告:“虚假声称已获牌或正在申请的行为均属违法!” 目前,金管局官网的持牌机构名单仍为空白,市场猜测首批牌照或花落兼具技术实力与场景资源的“全能选手”。
态度观点:牌照之争,实为金融规则的“攻防战”
1. 传统金融VS科技巨头:谁更懂“合规”?
传统银行的逻辑很清晰:稳定币是“数字版银行账户”,必须纳入现有监管体系。以汇丰银行为例,其申请材料中反复强调“反洗钱机制与银行系统无缝对接”,试图证明自己能“无缝切换”到数字货币赛道。
但科技企业显然不这么想。京东币链科技的方案更激进:通过稳定币实现全球企业间实时结算,将跨境支付成本从1%-3%压缩至接近零,效率提升至10秒内。刘强东甚至放话:“要拿全球主要货币国家的牌照,重构汇兑体系。”
这场对决的本质,是“合规经验”与“场景创新”的碰撞。金管局的立场很明确:既要银行级的合规能力,也要科技公司的创新能力。某参与沙盒测试的机构负责人透露:“监管问得最细的是储备资产如何每日清算、非托管钱包如何防洗钱,这些恰恰是传统银行的强项。”
2. 跨境支付:香港的“战略杀招”
香港为何对稳定币如此上心?答案藏在跨境贸易里。2025年,中国货物贸易量全球第一,但跨境支付仍依赖Swift系统,美元占比近半。俄罗斯被踢出Swift的教训历历在目,各国急需“去美元化”工具。
稳定币恰好卡在这个痛点上。它既有虚拟货币的便利(7×24小时交易、低成本),又有法定货币的稳定(1:1锚定资产)。香港的野心更大:通过稳定币连接内地与全球市场。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曾公开表示:“不排除未来发行人民币稳定币,但需与内地监管协调。”
这一表态被市场解读为“香港版数字人民币”的前奏。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更直言:“稳定币是美元霸权数字化的工具,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稳定币体系。” 若香港成功,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跳板。
3. 监管的“平衡术”:严控风险,但不扼杀创新
金管局的监管细则堪称“史上最严”:
- 储备资产:必须超额抵押,且每日披露市值与构成;
- 反洗钱:非托管钱包交易需实时监控,怀疑违法时可冻结稳定币;
- 过渡期:现有发行机构6个月内未达标,必须终止业务。
但严监管不等于“一刀切”。金管局鼓励机构在8月31日前主动沟通,甚至为申请材料提供“反馈清单”。某券商分析师指出:“监管其实在‘选马’——既要防止泡沫,又要选出能真正推动行业发展的机构。”
这种平衡术的背后,是香港对“全球虚拟资产中心”地位的捍卫。2025年,新加坡、瑞士等国也在加速稳定币立法,香港若落后,可能失去数字金融领域的话语权。
4. 人民币稳定币:能否打破美元垄断?
市场最关注的,是人民币稳定币的可能性。许正宇的表态留足了想象空间:“法律不禁止锚定人民币,但涉及汇率管理需与内地协调。” 这一“模糊回应”反而激发了市场猜测。
某接近监管的人士透露:“香港正在研究‘双币种稳定币’模式——对内用港元稳定币连接内地,对外用美元稳定币对接国际。” 若能实现,香港将成为全球首个“多币种稳定币枢纽”,直接挑战Swift的垄断地位。
但挑战同样巨大。美元稳定币已占据全球市场80%份额,摩根大通、Facebook(现Meta)等巨头早已布局。香港若想突围,必须找到“人无我有”的场景。跨境贸易结算、Web3生态支付,或许是突破口。
深层影响:一场改写全球金融格局的“静默革命”
1. 持牌机构将成“新贵族”
华西证券研报指出,稳定币纳入传统金融体系后,持牌平台将主导市场。原因很简单:散户投资者更信任受监管的机构,而机构投资者必须选择合规平台。未来,稳定币交易、资产管理、支付结算等业务,都将向持牌机构集中。
某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负责人坦言:“我们正在申请第1类(证券交易)和第9类(资产管理)牌照,因为稳定币很可能被定义为‘证券’,没有SFC牌照根本无法开展业务。”
2. 真实资产上链:监管的重中之重
金管局要求稳定币储备资产每日披露市值与构成,这一规定直接指向“真实资产上链”(RWA)。未来,黄金、房地产、债券等传统资产可能通过稳定币实现碎片化交易,降低投资门槛。
但风险同样存在。某区块链分析师指出:“如果储备资产造假,或托管机构违规操作,可能导致稳定币‘脱锚’,引发系统性风险。” 因此,金管局对托管人的资质审核极为严格,甚至要求托管机构与发行人“资产隔离”。
3. 牌照估值飙升:头部机构的“护城河”
随着监管落地,稳定币牌照的估值正在飙升。某投行人士透露:“一张牌照的市场价可能超过10亿港元,因为它是进入数字金融领域的‘通行证’。” 头部机构如蚂蚁数科、京东币链科技,不仅自身申请牌照,还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布局生态,构建“牌照+场景+技术”的闭环。
这种趋势正在重塑行业格局。中小机构若无法获得牌照,可能被迫退出市场;而持牌机构将通过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扩大份额,形成“寡头竞争”局面。
结语:数字金融的“权力交接”,香港能否胜出?
2026年初,当首批稳定币牌照正式发放,香港将完成从“金融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蜕变。这场竞争的背后,是传统金融与科技巨头的博弈,是跨境支付体系的重构,更是人民币国际化与美元霸权的一次正面交锋。
但牌照只是起点。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如何让稳定币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如何在全球数字金融格局中占据主动?这些问题,需要监管者、市场参与者共同回答。
香港的稳定币实验,才刚刚开始。 你认为哪家机构会最先拿到牌照?稳定币能否成为“去美元化”的突破口?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