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牌照争夺战白热化:蚂蚁、京东领跑,全球金融格局生变?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2025年9月,香港《稳定币条例》首批牌照申请进入冲刺期,超40家机构角逐“数字金融通行证”。蚂蚁数科、京东币链科技等科技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与跨境支付场景成为焦点。金管局以严苛标准筛选头部机构,推动稳定币从“灰色地带”走向合规主流。这场竞赛不仅关乎万亿级跨境支付市场,更将重塑全球金融基础设施。谁能率先突围?答案或将改写数字金融的未来格局。

热点概况:40余家机构冲刺,首批牌照“一票难求”

2025年9月15日,香港《稳定币条例》生效后的首批牌照申请进入最后倒计时。这场被业界称为“数字金融领域的高考”的竞赛,已吸引超过40家机构提交材料,包括传统银行、科技巨头与区块链初创公司。香港金管局(HKMA)明确表示,首批牌照将于2026年初发放,且初阶段仅授予数个名额,竞争激烈程度远超预期。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资质审核,而是一次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重构。”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顾问邱达根指出,稳定币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货币的桥梁,其牌照价值已超越数字资产范畴,成为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万亿级市场的“入场券”。

焦点企业动作频频

  • 蚂蚁数科:通过蚂蚁链国际版(ZAN)提供底层风控模块,并计划以牌照为支点构建东南亚跨境支付网络。
  • 京东币链科技:推出锚定港元的JD-HKD稳定币,聚焦东南亚电商结算,手续费较传统银行降低80%。
  • 传统金融机构:汇丰银行、渣打银行(香港)等发钞行加速布局,试图在数字货币时代巩固地位。

监管沙盒到主流市场:香港的“破局”逻辑

1. 从“灰色地带”到合规主流:全球首个全链条监管体系

香港《稳定币条例》的出台,标志着稳定币从“监管真空”走向“合法框架”。条例明确要求,任何在香港发行或宣称锚定港元价值的法币稳定币机构,均需申请牌照并接受严格监管,包括2500万港元实缴股本、储备资产隔离、反洗钱(AML)监控等12项硬性指标。

“这些要求直指稳定币的核心风险——发行方信用与流动性危机。”博通咨询分析师王蓬博指出,2024年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已突破2500亿美元,但因缺乏监管,多次引发脱锚、挤兑事件。香港通过高门槛筛选头部机构,旨在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同时为传统金融与加密货币的融合提供合规范本。

2. 跨境支付革命:效率提升90%,成本降低80%

稳定币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跨境支付生态。以东南亚市场为例,传统银行电汇需3-5个工作日、手续费高达1%-3%,而稳定币支付可实现实时到账、成本低于0.1%。京东计划通过JD-HKD覆盖印尼、泰国等国的电商卖家,蚂蚁数科则与持牌交易所合作,为企业提供“T+0”结算服务。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支付基础设施的代际更替。”方正金融团队分析,稳定币将首先冲击SWIFT体系主导的跨境支付市场,随后向贸易融资、外汇交易等领域渗透。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通过发牌制度吸引全球优质资本与技术,正在抢占下一代全球支付网络的高地。

企业角力:技术、场景与生态的“三重博弈”

1. 蚂蚁数科:区块链技术赋能,锚定全球合规布局

蚂蚁数科在此次牌照申请中展现“技术+生态”双优势。其通过蚂蚁链国际版(ZAN)提供的底层风控与审计模块,已为多家海外机构提供稳定币合规解决方案。例如,助力朗新科技完成新能源充电桩资产收益权代币化(RWA),将实体资产与数字货币深度绑定。

“我们已与金管局进行多轮沟通,技术方案与风控体系均符合监管要求。”蚂蚁数科CEO赵闻飙透露,公司计划以牌照为支点,构建覆盖东南亚、欧洲的跨境支付网络,并降低企业汇率波动风险。2025年7月,其发布的金融推理大模型Agentar-Fin-R1,进一步强化了在智能合约、反洗钱等领域的合规能力。

2. 京东币链科技:闭环生态构建“支付-结算-消费”全链条

京东的竞争优势在于其闭环生态:通过京东币链科技(发行方)、天星银行(托管方,小米、富途参股)、京东国际(应用场景)的协同,形成从资金存管到消费支付的全链条覆盖。JD-HKD稳定币将首先应用于东南亚电商跨境结算,目标是将支付效率提升至10秒内,成本降低90%。

“稳定币是京东全球化战略的关键基础设施。”京东董事局主席刘强东曾公开表示,公司早在2023年便参与金管局“稳定币发行人沙盒项目”,积累的合规经验或成为其获批的重要筹码。

3. 传统金融机构反击:汇丰、渣打“发钞行”的数字化转身

传统银行并未在这场竞赛中缺席。汇丰银行、渣打银行(香港)作为港元发钞行,被视为牌照的热门申请者。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王冬胜表示:“稳定币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我们将结合贸易融资、外汇交易等场景,探索合规应用。”

2025年2月,渣打银行联合安拟集团、香港电讯成立合资公司,计划申请牌照发行与港元挂钩的稳定币。这一动作被解读为传统金融巨头对数字货币领域的“正式宣战”。

态度观点:牌照争夺背后的“三重变局”

1. 变局一: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重构

稳定币牌照的发放,将深刻改变全球金融基础设施。传统跨境支付依赖SWIFT体系与代理行网络,存在效率低、成本高、透明度差等痛点。而稳定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点对点”支付,可绕过中间行,直接连接交易双方。

“这相当于在现有金融体系旁,新建了一条‘数字高速公路’。”香港持牌虚拟资产交易所HashKey Exchange负责人Randall Chan指出,随着蚂蚁、京东等企业构建支付网络,全球贸易结算、外汇交易等场景将逐步“上链”,传统金融机构若不跟进,可能面临边缘化风险。

2. 变局二:监管与创新的平衡术

香港此次立法,被视为全球数字资产监管的“标杆案例”。金管局通过发牌制度,既鼓励创新又防范风险:一方面,允许持牌机构在合规框架下开展业务;另一方面,对储备资产、反洗钱等关键环节实施严格监控。

“监管不是限制,而是为创新提供确定性。”邱达根分析,2024年全球稳定币脱锚事件频发,部分原因是监管缺失导致发行方信用不足。香港的牌照制度通过资本金要求、储备资产隔离等措施,将稳定币的“系统重要性”纳入监管视野,为全球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3. 变局三:中国企业的“出海”新路径

蚂蚁数科、京东币链科技的布局,折射出中国企业“技术出海”的新趋势。过去,中国科技企业多以产品或服务形式进入海外市场,而稳定币牌照的申请,意味着中国企业开始参与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不是简单的业务扩展,而是规则制定权的争夺。”王蓬博指出,稳定币作为下一代支付网络的核心组件,其标准与监管框架将影响全球数字货币的流向。蚂蚁、京东通过参与香港牌照申请,正在从“规则跟随者”转向“规则参与者”。

结语:稳定币竞赛,只是开始

香港稳定币牌照的争夺,远不止是一场企业间的竞赛。它标志着全球金融体系从“中心化”向“分布式”的转型,从“信任中介”向“技术信任”的跃迁。无论是蚂蚁数科的区块链技术,京东的闭环生态,还是传统银行的数字化反击,都在共同推动一场静默的革命。

2026年初,当首批牌照最终落地,我们或将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在这个时代,跨境支付不再依赖银行网络,资产交易不再受制于地理边界,而金融的包容性与效率,将因技术而重新定义。

这场竞赛的胜者,将主导下一代全球支付网络。而香港,正以稳定币为支点,撬动万亿级市场的重构机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网友原创或者AI撰写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产业区块链

NFT门票:从“黄牛克星”到元宇宙身份通行证

2025-9-15 17:16:49

产业区块链

从“天级”到“秒级”:京东稳定币如何改写全球支付规则?

2025-9-15 18:07:0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